99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欧美日韩午夜电影网_色综合久久99_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播放软件

當前位置:腫瘤 > 胃癌 > 胃癌的癥狀

胃癌病人的癥狀

時間:2012-01-04來源:青島健康醫療頻道

   胃癌指的是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率較高,占胃惡性腫瘤的 95%。胃癌的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全國胃癌平均死亡率高達20/10萬,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約3:1。發病年齡高峰為50歲-60歲。世界胃癌的年發病率為17.6/10萬,日本、丹麥等國發病率高,而美國及澳洲則較低,在我國以山東、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區為高發區。

  我國胃癌粗死亡率為17.30/10萬,按中國人口調整死亡率為15.41/10萬,按世界人口調整死亡率為23.86/10萬,胃癌的世界人口標化死亡率以日本最高,美國最低,我國上海僅次于日本,北京居于中間。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研究及治療手段的不斷提高,一些發達國家的胃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所下降,尤其近30年來更為顯著,這也可能與食物的貯藏及保存方法的改善有關系。

  胃癌可發生于胃體上、下各部位,有關醫院統計,分布于幽門竇部的為46.9%,賁門底部的為39.1%,體部的為10.2%,全胃的為3.8%。

  胃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總的趨勢是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發生在40歲以下者占20%;發生在40-60歲之間者占70%。青年人所患胃癌,其惡性程度相對于中老年來說往往更為突出,應予高度重視。我國胃癌發病率較高,其死亡率又占各種惡性腫瘤之首位,平均患病年齡又較低,因此說,胃癌是一個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從預防及治療上均應予以高度重視。

  一、胃癌的癥狀

  早期胃癌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當臨床癥狀明顯時,病變已屬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癥狀,以免延誤診治。

  (1)早期胃癌:隨著病情發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狀況逐漸發生改變,這些癥狀常無特異性,可時隱時現,可長期存在。如上腹脹痛、鈍痛、隱痛,惡心,食欲不振,噯氣和消瘦等;少數潰瘍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也可有潰瘍樣癥狀,呈節律性疼痛,反酸,內科治療可緩解等。有的患者胃癌與某些良性病變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變的基礎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發生癌變,而這些良性胃部疾病的癥狀已長期存在,或反復發作,更易使患者和醫生放松對胃癌的警惕,而延誤診斷時機。某些早期胃癌也可以出現嘔血,黑便,或吞咽困難等癥狀而就診。

  ①上腹不適:是胃癌中最常見的初發癥狀,約80%患者有此表現,與消化不良相似,如發生腹痛,一般開始較輕微,且無規律性,進食后不能緩解,逐漸加重,可以為隱痛,鈍痛。部分可以有節律性疼痛,尤其胃竇胃癌更明顯,甚至進食或服藥可緩解。老年人痛覺遲鈍,多以腹脹為主訴。這些癥狀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視,就醫時也易被誤認為胃炎或潰瘍病。故中年患者如有下列情況,應給予進一步檢查,以免漏診:

  A、既往無胃病史,但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適或疼痛,經治療無效;

  B、既往有胃潰瘍病史,近期上腹痛的規律性改變,且程度日趨加重。如癥狀有所緩解,但短期內又有發作者,也應考慮胃癌的可能性,及時作進一步檢查。

  ②食欲減退或食欲不振:食欲減退和消瘦是胃癌次常見癥狀,將近50%的胃癌患者都有明顯食欲減退或食欲不振的癥狀,部分患者是因進食過多會引起腹脹或腹痛而自行限制進食的。原因不明的厭食和消瘦,很可能就是早期胃癌的初步癥狀,需要引起重視。早期胃癌患者一般無明顯的陽性體征,大多數患者除全身情況較弱外,僅在上腹部出現深壓痛。

  (2)進展期胃癌:胃癌病變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無轉移至有轉移是一個漸進性過程,因此早期,進展期乃至晚期之間并無明顯界限,不僅如此,各期之間癥狀常有很大交叉,有些患者病變已屆進展期,但癥狀尚不明顯,有些雖處早期但已有較突出的癥狀,也有些患者是以器官轉移的癥狀或合并癥的癥狀而就診。根據國內資料的統計進展期胃癌常見的癥狀如下:

  ①腹痛:當胃癌發展擴大,尤其在浸潤穿透漿膜而侵犯胰腺或橫結腸系膜時,可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極少數癌性潰瘍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現腹部劇痛和腹膜刺激征象。

  ②食欲減退和消瘦:癌腫毒素的吸收,可使患者日益出現消瘦、乏力、貧血,營養不良的表現,往往是進行性加重,最后表現為惡病質。

  ③惡心嘔吐:也是較常見的癥狀之一,早期即可發生。胃竇部癌也可出現幽門梗阻的癥狀。

  ④嘔血和黑便:癌腫表面形成潰瘍時,則出現嘔血和黑便。1/3胃癌患者經常有小量出血,多表現為大便潛血陽性,部分可出現間斷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嘔血而就診者。

  ⑤腹瀉:可能與胃酸過低有關,大便可呈糊狀甚而可有五更瀉。晚期胃癌累及結腸時常可引起腹瀉,鮮血便等。

  ⑥咽下困難:癌腫長大后,可出現梗阻癥狀,賁門或胃底癌可引起下咽困難,胃竇癌引起幽門梗阻癥狀。

  二、胃癌的伴癌綜合征

  胃癌的伴癌綜合征是胃癌細胞直接或間接產生某些特殊激素和生理活性產物所致特殊的臨床表現,可涉及機體各系統。它不是腫瘤本身浸潤、轉移的機械作用所造成的表現。有時在癌腫確診之前,已有一些全身表現,其程度甚至較癌灶所致的更為嚴重。因此研究這些表現,目的在于對胃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生存率、闡明癌腫有生物學行為、評價治療效果、推測預后等有著一定的意義。其特殊臨床表現種類繁多,大體歸納以下幾個系統。

  1、皮膚粘膜與結締組織方面的表現

  ①痛癢病、癢疹可能為皮膚對非特異性毒素(包括癌毒素)或過敏原(包括癌物質)的反應。痛癢可能為癢疹。在40歲以上有進行性痛癢者,應考慮有否惡性胃腫瘤。

  ②帶狀皰疹癌腫患者的帶狀皰疹發病率為常人的2倍多。年老體弱的胃癌患者常常可以伴發此征。有些往往是癌腫的前驅癥狀。

  ③皮肌炎皮肌炎患者惡性腫瘤發病機會比一般人高5-7倍,Bohan等報告在皮肌炎中合并癌癥者可高達15%-40%,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更易罹患,可達50%,50歲以上的男患者可下升至70%。中條報告的157例皮肌炎中,其中71例(42.8%)是胃癌。因此。在有皮肌炎者特別是年齡在40歲以上者應高度警惕胃癌的發生。

  ④黑棘皮病又稱為黑色素角化病,臨床上分良性、惡性。惡性黑棘皮病,大多伴有體內消化道腺癌,以胃癌為常見。Walton報告黑棘皮病可伴發的內臟腫瘤中胃癌可達64%,Cross回顧內臟腫瘤伴發黑棘皮病247例,其中胃癌占112例(45.%)。黑棘皮病常在部確診之前出現,是診斷胃癌的早期線索,這種皮膚病有一定的特征是皮膚逐漸淡棕褐色,呈乳頭肥大或乳頭狀瘤,發生痛癢性色素沉著的軟而柔和的疣狀病變,皮膚皺折處角化過度,常對稱發生于身體皺襞處(如腋窩、頸、會陰、生殖器、股內側)臍和肛周,粘膜與手腳背亦可受累,且隨癌腫加重而呈進行性加劇,有時腫瘤病切除后皮膚變化即消退,但癌復發時又再出現。

  ⑤紅皮病或脫性皮炎胃癌伴發紅皮病者表現為全身皮膚普遍潮紅、脫屑。

  ⑥Bowen氏病多見于40歲以上者,患有皮膚或粘膜上一處或幾處界限明顯的鱗屑樣結痂皮損,相似于牛皮癬或濕疹,把此稱之為Bowen氏病,數年后一部分人最終發生胃腸道癌腫。

  2、內分泌與代謝

  ①甲狀腺激素的變化胡氏等發現4例胃癌血清γT3,FT4值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1),T3,T3/γT3比值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 (P<0.001),FT4高于正常對照組(P<0.005),變化是非特異性,而是慢性甲狀腺疾病的共同表現,即低T3綜合征。胃癌者 T3,T3/γT3比值降低,γT3升高的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進食少,能量熱卡缺乏使5?/FONT>脫碘酶活性抑制,使T4盡可能地向γT3代謝。γT3活性低微,對胃癌時能量失調是一種有利的適應過程。胃癌經手術切除治療后,升高的γT3可恢復到正常,故γT3值的測定有益于手術療效的觀察,而T3/γT3值的測定,則可以作為術前預測癌腫是否有轉移的一個參考指標。

  ②雌激素升高有的胃腺癌患者血漿中可測及絨毛膜促性腺分子,但大部分無活性,可以無特殊表現。但曾報告1例胃腺癌伴女性型乳房,可能是由于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過高,使血中硫酸去氫表雄酮轉化為雌激素,因而促使乳房發育。

  ③皮質醇增多癥偶見于胃癌及其它內臟腫瘤,多發于男性,此綜合征可與腫瘤其它癥狀同時存在,或在腫瘤癥狀發生之后出現,或在腫瘤診斷之前3~4年出現,對腫瘤施行手術切除或有效治療均使皮質醇增多癥得到緩解。

  ④類癌綜合征胃類癌產生不典型類癌綜合征,主要引起骨轉移。一般認為類癌綜合征是腫瘤釋放大量的5-羥色胺所致。國內有報道胃類癌1例腫瘤切除,癥狀可消失,復發時,癥狀再現。

  3、神經肌綜合征

  癌癥可致非轉移性神經疾病又稱"副腫瘤綜合征"或稱癌對神經系統的遠隔作用,同時有肌肉病變的稱癌性神經肌病。約3%的男性胃癌和13%的女性胃癌患者具有神經肌肉系統異常。常見的臨床征是亞急性或慢性多遠端感覺運動性神經病。病情輕重不一,此病常出現于癌癥之前,偶可自然緩解或復發。手術切除腫瘤對周圍神經病變常很少作用,但用皮質激素治療后可有改善。1974年Tyler報道胃癌等患者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例,癌癥性肌炎常伴有皮膚炎癥。中樞神經系統較少累及,以亞急性小腦變性最常見。文獻報告32例中有由胃癌,胰腺癌引起本癥者,有的患者,特別是老年患右突然發生抑郁、激動不安、對抗性、精神錯亂或記憶喪失,特別是伴有共濟失調。上海曾于1963年報道1例胃、十二指腸多發性粘液腺癌合并精神紊亂,陣發性昏厥和抽搐,以神經、精神并發癥為首發癥狀,突發精神紊亂,病程短促。神經肌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機制有關。

  4、副腎病綜合征

  是指腫瘤伴有腎臟病變而非腫瘤的腎轉移為腎靜脈血栓形成和腎淀粉樣變性者,Lee稱癌癥患者伴有腎病綜合征并非巧合。1977年Eagen等報告 171例腫瘤伴發腎小球病變。胃癌時往往有此綜合征。其病理表現為膜性腎小球腎炎,而膜性腎炎都是以腎病綜合征為主要表現,在腫瘤切除或治療后癥狀可消失,復發時蛋白尿又出現。

  5、血液病綜合征及心血管表現

  ①慢性貧血及血小板減少癌腫病人伴發貧血極為常見,不一定表示有轉移。慢性失血、或腎損害都可引起,常常為中等度正色素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很少低于80/L,多半由于出血、營養缺乏可致紅細胞生成障礙,紅細胞壽命縮短而溶血增多等。Pinco曾總結12例腺癌伴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AHA)均主要有血管內凝血,是由于腺組織中的粘液進入血循環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所引起。Kressel報告6例腺癌伴發MAHA血小板減少及腎功能減退,其中 4例為胃腺癌。Antman復習55例(55%)是由胃癌伴發的。全認為胃癌伴發MAHA是肺微血管內膜增生和管腔狹窄所致,溶血與血管內瘤形成有關。

  ②胃癌伴DICMajerus綜合214例各種瘤伴發DIC,其中胃癌21例。Antman報告55例胃癌中半數伴發DIC。Sack報告182例惡性腫瘤伴發DIC,其中胃癌占12%。DIC的發病機制不一,大多數有MAHA的病人有中度DIC。MAHA的病血循環中有紅細胞碎片,碎裂的紅細胞,能提供發生血液凝固的表面,又有紅細胞膜內的酸性磷脂與血循環中血液凝固蛋白接觸。癌癥患者的另一個表現是血循環中有壞死的腫瘤細胞,也可能發生DIC。

  ③類白血病反應有人報道,胃癌常伴發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或嗜酸細胞增多的類白血病反應,原因可能與腫瘤的大量壞死或腫瘤“毒性物質”的釋放或惡性病灶轉移播散有關。

  ④周圍靜脈血栓形成及靜脈炎惡性腫瘤具有普遍的止血功能異常,10%~30%的病人可并發血栓,主要由于腫瘤組織產生某種保凝物質,加之許多癌伴同凝血和溶血纖維蛋白機制的紊亂所致。1965年Troussan提出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作為內臟的一個標志,他認為血栓性靜脈炎可伴同任何內臟癌,主要是胃癌,另有報道131例癌性血栓性靜脈炎,胃癌所致者占1/6,年齡在40歲以上且伴有貧血者,應高度懷疑有胃癌的可能,切除原發腫瘤后,靜脈炎常可控制,但有此病變者,常預后不良。

  ⑤非特異血栓性心內膜炎伴多器官梗塞此癥原因不明,但也認為與血管內凝血和溶血有關,表現為血纖維蛋白在心內膜積貯成疣狀血栓,導致冠狀動脈或四肢的動脈栓塞和猝死。有人報道消耗性心內膜炎78例中有27例患癌,大多數為胃部腺癌。

  總之,醫務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胃癌的體表表現,抓住些綜合征中的某一表現或某些特征,以此為線索,綜合并以分析,及早發現和診斷,及時地予以根治并判斷其療效和預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元朗区| 西青区| 松溪县| 于都县| 东宁县| 浠水县| 巨野县| 平顺县| 玉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天水市| 祥云县| 天水市| 静安区| 汨罗市| 巴彦县| 邹城市| 恭城| 宜宾市| 元朗区| 宁南县| 合阳县| 黔西| 荣昌县| 芦溪县| 和政县| 华坪县| 水富县| 霍山县| 阿勒泰市| 行唐县| 东港市| 资中县| 囊谦县| 类乌齐县| 佛冈县| 连南| 衡阳市| 天峨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