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隱患專項治理行動:多次治理,“頑疾”為何難根除
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隱患專項治理行動開展近一個月,有市民舉報稱仍有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
多次治理,“頑疾”為何難根除
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入戶、飛線充電是當前一個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2月23日,南京一居民樓因電動自行車引發火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青島市2月24日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專項治理,深入排查整治轄區和行業領域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隱患。治理行動開展近一個月,排除了群眾身邊大量安全隱患,大家增強了消防安全意識。但仍有市民反映,身邊還存在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違規充電現象。為何個別區域的安全隱患如此難除?本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存在“頑疾” 治理過后又回潮
“小區內有專門的電動自行車充電站和停放區域,可是還有鄰居把車推進樓。物業和有關部門雖治理過,但很快回潮。”市民李先生撥打黨報熱線反映,市北區康居公寓小區內,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屢禁不止。記者兩度探訪該小區,發現居民反映的問題確實存在。
3月15日,在康居公寓小區,多輛電動自行車停在一樓門廳內。
2月26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有7棟高層和11棟多層,其中7棟高層住宅的門廳、通道口都被電動自行車擠占,而17號樓的情況最為嚴重,門廳內和通道口兩側共停放了22輛電動自行車、2輛摩托車,居民進出樓只能從這些車輛間穿行,通行寬度最窄處不足半米。
根據有關法規,物業對管理區域內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負有消防安全管理責任,街道辦事處對此負有督促責任。當日,記者將問題分別反映至小區物業和洛陽路街道辦事處。小區物業表示,將加強日常管理,并積極做通居民工作。洛陽路街道辦事處則表示,正在根據《通知》部署相關治理工作。
記者3月15日回訪時看到,小區內新增了幾張禁止在樓內停放電動自行車的宣傳畫和規范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的通告,不過在7棟高層住宅內,電動自行車進樓的情況并沒有明顯改善,一樓門廳內、通道口依然停放了多輛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在17號樓一樓門廳內能聞到濃重的汽油味,地面上有油污痕跡,疑似有摩托車漏油。
記者看到,康居公寓小區建有3處充電車棚,每棟居民樓距離最近的充電車棚不到百米遠。3處車棚能停放百余輛電動自行車、摩托車,每個車棚內都有空位。
康居公寓小區的物業負責人介紹,為了解決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停放問題,物業人員不僅張貼了許多安全提示和警示標志,還經常入戶宣傳。近年來,小區建設了3處充電車棚,施劃了非機動車停車區,在電梯內加裝了電動自行車智能阻止系統,緩解了飛線充電和電動自行車乘電梯上樓的情況,但仍有部分車主不聽勸阻,將電動自行車停到一樓門廳或通道口。為此,物業多次將這一問題上報給社區和街道,街道也曾組織人員上門宣傳并聯合清理違停車輛,但問題很快就會回潮。
“面對個別態度強硬的居民,無論是勸阻或搬離車輛都不奏效。還有居民提出,現有的充電車棚無法滿足全部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停放需求。”洛陽路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疏堵結合,一方面加強與消防、公安等職能部門合作,開展聯合行動;另一方面要研究擴建、新建充電車棚,滿足更多居民停放、充電需求。
同樣,在李滄區東方龍域、西海岸新區維多利亞灣等小區也存在電動自行車亂停的情況。在東方龍域小區,每棟樓的一樓門廳內都停放著多輛電動自行車,而樓外的充電車棚內仍有不少空位。在維多利亞灣小區,每棟樓周邊都設有電動自行車充電站,樓前還施劃了電動自行車專用停放區,但仍有車輛停在一樓門廳,有的還堵塞了單元門入口。
3月19日,東方龍域小區的高層住宅一樓門廳內停放著電動自行車。
意見分歧 充電設施難落地
在有的小區,沒有充電車棚是電動自行車進樓和飛線充電的主要原因,而選址難、居民意見不統一等原因導致充電車棚在多個小區難以落地。近日,家住膠州市清華·鳳凰園的趙女士向黨報熱線反映,小區交付4年,充電車棚一直未動工。
記者隨機走訪發現,該小區16棟1單元1樓和3樓、17棟2單元1樓的樓道內都停放了多輛電動自行車。有的電動自行車旁邊還放著紙箱、鞋柜等物品。20棟、22棟樓下有多輛電動自行車正在飛線充電,還有多根連著插座的電線掛在樹上和墻角。
“我也知道飛線充電有隱患,但是小區里沒有配建充電車棚。”一名車主表示,許多居民曾向物業建議建設充電車棚,但沒有進展。
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23年以來,我市相繼印發《青島市老舊街區改造管理辦法》《青島市老舊街區改造技術導則》,將電動交通工具充電設施納入老舊街區基礎類建設改造序列,根據電動自行車數量和充電需求建設電動自行車棚,在制度上解決了“建不建”的問題。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電動自行車充電位近6萬個。
“根據現行法規,既有小區加建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屬于規劃豁免事項,不需要規劃審批,只需要在滿足安全設計標準的前提下征得一定比例的業主同意即可。既有小區往往樓間距較小、空間受限,難以找到合適的地點,由于居民意見分歧較大,影響了項目落地。”該工作人員介紹。
清華·鳳凰園小區充電車棚建設就“卡”在意見征集階段。小區物業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前年,小區打算在16號樓周邊建設充電車棚,有部分業主不同意,后來準備建在小區大門附近,也有業主不同意,充電車棚建設計劃就擱淺了。”
除了清華·鳳凰園小區,嶗山區的橄欖城小區、即墨區的一品華庭小區同樣因為居民意見不統一而沒有建設充電車棚。記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有小區的居民因為充電車棚選址距自家樓座過近,反對建設充電車棚。
即使過了選址和居民意見兩大關,小區能否建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還取決于專業運營企業的經營意愿。一位業內人士坦言,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運營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果小區內電動自行車數量較少,或是物業管理水平較低,運營企業往往不愿意接手。
精細管理 疏堵結合治根本
記者采訪時,物業、社區、街道等基層工作人員吐槽,由于缺乏強制力,他們在勸阻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充電時經常碰壁,甚至發生沖突被投訴。此外,雖然各種海報、告示上宣稱,拒不改正電動自行車進樓、充電行為的,會面臨有關部門的罰款,卻極少聽說真有人被處罰。
公安機關和消防部門處置電動自行車進樓問題時也常常感到棘手。
公安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公安派出所可以負責日常消防監督檢查、開展消防宣傳教育,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目前相關規定還未出臺,公安派出所未被賦予相應的處罰權。面對小區內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充電的安全隱患,轄區公安派出所只能當場勸阻,情況嚴重時會向物業或社區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他們加強管理和整改。對如期不整改的,會轉給消防部門處置。
消防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接到公安部門移交的材料后,會到現場調查落實,車主在面對消防執法人員時往往比較配合,不會拒不改正,因此不會實施處罰。該工作人員坦言,電動自行車進樓、充電的行為具有隨機性,因而取證難、執法難,加之消防執法力量有限,所以此類問題容易反彈。目前,消防部門正在加強與公安部門協作,進一步優化治理機制。
“要實現對電動自行車的有效治理,必須進一步破解監管難題,尤其是消防、市場監管、公安、城管等職能部門和屬地街道(鎮)要切實形成執法合力。”山東消防協會專家庫專家趙衛東認為,要疏堵結合,綜合治理,既要充分發動業主、物業、企業、社會等力量共同參與,協助監管部門依法從嚴查處違規停放、充電等行為,也要本著便民、安全原則,結合城市更新、社區治理,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信用等多種手段,切實解決電動自行車在何處停放、在何處充電的現實難題。
“有的居民反對在自家樓座周邊建設充電設施,主要是擔憂其安全性。”市政協委員孫學峰建議,在建設充電車棚時要科學選址,設置在小區主要出入口等公共區域,或改為安裝電池自助充電柜,打消居民顧慮。同時,引入智能化停車和充電管理系統。據了解,成都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試點在電動自行車棚安裝自動噴淋裝置,一旦有車輛起火,自動噴淋裝置就會啟動,第一時間降低火場溫度,有效阻止火災蔓延。青島可參考這一做法,將在電動自行車棚安裝簡易自動噴淋裝置納入老舊街區改造方案。
“因電動自行車電池自身存在安全缺陷以及過度充電、擅自改裝等原因導致火災頻發,目前,多地都制定了針對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地方標準,強制性國家標準也即將出臺。”趙衛東說,有關部門應強化對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和使用等環節的全鏈條監管,尤其是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充電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監督管理,嚴查擅自改裝電動自行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