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學術論壇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舉行
青島新聞網9月19日訊(記者 張曉楠)9月16日,“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學術論壇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山東大學與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主辦,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生活質量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辦,并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網》、《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的支持。
本次論壇是山東大學與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學術論壇,也是首次在線下舉辦的論壇。本次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民生建設:使命、任務與挑戰”為主題,以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戰略部署為主旨,打造民生建設學術交流平臺,深入探討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新路徑。
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韓圣浩教授和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閭海琪所長分別致辭。韓圣浩校長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我們舉辦“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學術論壇,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發展與民生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探討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對推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韓圣浩校長致辭)
閭海琪所長在致辭中表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任重道遠,邁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著力在發展中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參加本次論壇的各位專家學者將給予我們新的啟發。
(閭海琪所長致辭)
在主旨演講階段,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八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展開詳細論述。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培林教授以《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影響和應》為題做主旨發言。李教授指出,人口因素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已經進入了不可逆轉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這將在未來長時間內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是我國最突出的特點。
李教授繼續深入分析了老齡化社會可能導致的問題,如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社會養老壓力加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社會化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最后李教授提出了系列應對策略:分階段、分群體、分步驟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降低三育成本;養老金實行全國統籌;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社會化養老體系;促進市場潛力龐大的銀發產業健康發展等,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李培林教授發言)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主席劉彥隨教授主旨演講的題目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理論認知與創新路徑》。他基于地理科學和大數據視角,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理論認知和創新路徑進行了闡述。劉院士提出,鄉村振興的對象是鄉村地域系統,鄉村地域系統是復雜開放的復合巨系統。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加劇了城鄉“三分”,快速城鎮化驅動下,鄉村人口流失、村莊空心化及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十分嚴峻。
劉院士認為,應當以“六地”功能正確定位鄉村地域的價值。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興旺,其機制和動力源是資源要素整合、產業集群創建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元互動。要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強化鎮域功能、健全村級組織。在鄉村振興創新路徑方面,延安治溝造地的工程實踐形成了“三生”融合、多體耦合的“三生”空間優化新范式。未來,應以數字經濟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建設,發展智慧農業,建立監測體系,通過大數據來把握人地關系的變化。
(劉彥隨教授發言)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張翼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城鄉差距、城鎮化與共同富裕》。張教授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民生保障的挑戰與前景。他認為,伴隨現代化的推進,民生保障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提高就業和收入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差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過去十年中持續擴大,使得民生保障任務變得愈加困難。對于在業人口,張教授認為高質量就業是關鍵。他進一步強調,如今在業人口收入的停滯是民生保障改善的主要障礙。同時,張教授提出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收入中位數時可稱為“共同富裕社會”,但在這一指標下,仍會有相對貧困的人口存在。
張教授還詳細闡述了當前面臨的五大核心問題,包括國際、城鄉、地區的收入差距,就業部門的差距以及保障與共同富裕社會未來建設相關的問題。在提出建議時,張教授特別強調農村的重要性,認為農村的發展是中國農民和農村發展的基本前提。最后,他警示稱,面對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和民生保障的關系,未來的挑戰遠大于機遇。雖然我們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想象,但對于當前的困難,許多解決方案仍然難以實現,這是當下面臨的最大問題。
(張翼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理論社會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少杰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懸隔與融合》。劉教授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是重大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其戰略目標就是要解決“三農”問題,通過數字化道路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貧困問題,但是目前數字鄉村建設同中央的通過數字鄉村建設盡快實現鄉村振興還有明顯差別,因此需認真對待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城鄉懸隔與融合問題。劉教授提出,數字鄉村建設懸隔表現在行動主體模糊、建設與需求不匹配、重在政府的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走向融合,應當明確鄉村新型經營主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鼓勵新型主體進一步發展。
(劉少杰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服務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立雄教授主旨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楊教授首先對我國社會保障取得的成就以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反貧困作為我們國家的發展主線索,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最主要是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貧困治理道路。但要想徹底脫困,則需要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治理結構,而不是完全靠政府的資源傾斜。楊教授從關注低公民權、改革養老金制度以及建立福利體系三個角度對新形勢下社會保障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基本思路。他認為,低公民權應該是平等且有限的公民權,而且是低水平且選擇性的福利體系,社會資源應該是向困難人群傾斜,而不應該基于公民身份或職業身份高低來分配。
(楊立雄教授發言)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原副院長、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教育部社會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寧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創新民生工程如何落地?一個施行(performance)的視角》。王教授指出,創新觀念的實踐包括兩個關鍵階段:首先是觀念的形成,其次是觀念的實際執行。在民生創新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各種社會障礙。這些障礙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類:支配性的阻撓、抵消性的反作用,以及非協同的施行態度。而真正得到廣泛認同和支持的實施方式被稱為協同性施行。王教授進一步強調,利益分配、觀念的共同理解、社會合作與先行試驗是解決民生創新觀念實施中社會沖突的四個核心策略。
(王寧教授發言)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育部高校社會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文軍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理論實踐的中國模式嗎?》為題做主旨發言。他認為,若某個發展方式被稱為一種“模式”,必須滿足四個標準:具有制度化的穩定性、具備獨特性或差異性、一旦確立后可為他人所模仿以及被實行主體承認并被他人認可。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立足于中華民族主體和我國特有歷史文化來確定的。同時,在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并非完全排他,而是與世界共享一種文明。現代化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即使是中國的特殊發展模式,也需要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理論,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現代化內涵和實踐。
(文軍教授發言)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山東大學生活質量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軍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與經驗啟示: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考察》。他的報告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視角,構建出小康社會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耦合聯動的指標體系,清晰地呈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邢教授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實現了五大領域的全面耦合連動式發展,構建出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發展的新格局,搭建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框架,貢獻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的寶貴經驗包括:在建設邏輯上堅持國情匹配,在主體結構上堅持一核多元,在發展導向上堅持價值優先,在推進方式上堅持統和引領。
(邢占軍教授發言)
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奔主持。主旨報告環節,分別由武漢大學生活質量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特聘教授、山東大學生活質量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長城教授和山東大學生活質量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樂教授主持。
(從左到右依次為:馬奔教授、周長城教授、張樂教授主持會議)
9月16日下午,會議進入分論壇研討環節。本次會議設置了“共同富裕與高品質生活”、“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以及“民生建設與公共政策”四個分論壇。來自國內20余所高校的30余位學者圍繞各個分論壇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科研處、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有關領導,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生活質量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來自相關學院的師生200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