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島半數火鍋店不張貼添加劑名單 日前,國家食藥監局發布《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明確規定,自制火鍋底料、飲料、調味料的餐館,應備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稱,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單上公示。昨天,記者走訪青島多家火鍋店發現,有些火鍋店雖然貼出了食品添加劑公示單,但信息仍然模糊不清,有半數火鍋店則干脆沒有貼。 ■現場添加劑公示單成“糊涂賬 昨日,記者走訪了云霄路、閩江路一帶的彤德萊、翠峰苑、四川仁等火鍋店,這些店均貼出了食品安全提示語。在翠峰苑火鍋店的菜單上寫著:湯鍋底料等堅決一次性使用絕不使用 “回收油”,下貨類產品全部為自發產品,絕對不含有雙氧水和福爾馬林(甲醛),使用“安利”產品清洗蔬菜餐具和衛生清潔,這樣的標語在店內隨處可見。 而在閩江路四川仁火鍋店,記者看到了更為詳細的食品原材料公告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對店內的牛肉、羊肉、毛肚、午餐肉等肉類產品,標注了食品的產地、證照號及衛生編號。記者還看到,該店內甚至對自己的食用油專門寫出告示,不僅寫明了用油來源,更寫明了食用油用完后的回收公司。 記者發現,盡管閩江路、云霄路一帶的火鍋店均將食品的成分及添加劑公示,但不同商家公示的內容也不一樣、公示名單的格式也不統一。例如,翠峰苑僅用A4紙將產品成分及添加劑貼出,并無任何公章保證,也沒寫明產品產地、出品方。記者詢問翠峰苑火鍋店工作人員:“這些產品的原產地在哪?你們這個名單的權威性如何保證? ”工作人員回答說“不清楚。 ” ■調查半數火鍋店自稱“純天然” 陳醋、芝麻醬、大蒜、辣椒,泡椒……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貴州路的彤德萊火鍋店,只見各種調料盛放在玻璃碗中整齊地擺放著,記者數了數不下20種,僅有陳醋、芝麻醬等四五種寫明調料名稱,記者在出料擺放處的桌子下面還看到了幾小碟橙色的醬,甚至沒有標明名稱,服務員告訴記者這是海鮮醬,記者詢問服務員為何沒有公示添加劑,對方則表示所采用的調料均沒使用任何添加劑:“我們是連鎖店,用的都是正規產品,放心好了。 ” 記者注意到該店有清湯鍋、紅湯鍋、麻辣鍋、青紅鍋、清麻鍋、紅麻鍋、菌湯鍋等幾種鍋底,但這幾種鍋都沒有公示添加劑,其中清湯鍋、紅湯鍋、麻辣鍋等迷你鍋售價僅5元,大的鍋底售價也僅有10-15元,而菌湯鍋的售價高達28元,服務員解釋說:“我們的菌湯鍋都是一大早現熬的,非常有營養。 ”記者反問清湯鍋等白湯鍋是如何制作的,對方稱不知道,并保證產品肯定不會有問題。 記者稍后又探訪了成武路的金源祥火鍋店等幾家店,不但沒看到公示火鍋底料和調料的添加劑,甚至調料也沒有擺放出來,服務員均稱所用的調料都是天然成分,不含添加劑,所以沒必要公示。 ■內幕不正規店用豬骨香精勾兌 在臺東一家火鍋店上班的王先生告訴記者,正規的火鍋店里底料中一般不會隨便添加色素、添加劑,一般辣醬中都會放一些老干媽,香辣醬中會放一些花生醬、大蔥、老干媽辣醬、芝麻油、臘肉等成分。而鍋底的白湯一般是用白開水、雞精、牛奶等調配出來的,只有非常高檔的火鍋店才會在里面放一點牛肉粉,由于牛肉粉售價較高一盒就要上百元,所以這種白湯鍋售價也會比較貴。當然也有一些不正規的小火鍋店會用一些廉價的濃縮雞骨、豬骨香精勾兌火鍋,對身體有害無益。 對為何很多火鍋店不愿公示添加劑,他認為可能主要是因為沒有強行規定,商家就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般來吃飯的客人都不會問放了什么添加劑,公不公示一個樣。再說有的即便是公示了,說的就是實情嗎? ”(記者 宋曉華 見習記者 李沛) 相關采訪 多數食客不問有無添加劑 記者在多家火鍋店自選調料的地方看到,前去取調料的市民并沒注意有無添加劑公示,市民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吃火鍋都不怎么關注有無添加劑:“店里的火鍋比自己做的好吃,肯定會放一些添加劑進去,我們也想知道里面到底放了什么,但沒有公示我們也不方便去追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