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倉庫——砸出“零庫存”
張瑞敏在詮釋海爾品牌的外延和內涵的演化時,曾總結說:海爾品牌外延的變化是:冰箱名牌-家電名牌-中國名牌-世界名牌;內涵或者第一聯想度的變化則是:質量高-服務好-個性化-速度快。
現在,海爾這只“大象”要面對的是“互聯網搭建的舞臺”。 張瑞敏在許多場合重復著一句話:在互聯網時代,能飛的企業才能生存。誰能最快速度滿足市場就將取勝!正如他看NBA,最欣賞球員的空中接力,這給企業帶來的啟示是,所謂速度就是“不落地”,能做到物料、資金、研發24小時不落地就會有競爭力。 2008年8月,海爾開始探索“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這一新的商業模式,既要沒有庫存,還要第一時間滿足用戶需求。后來被媒體稱為“砸倉庫”。 海爾“砸倉庫”的舉動,當時大多數人包括海爾員工都不太理解,但現在回想起來,很多海爾員工又感到不砸的后怕。因為就在海爾2008年8月“砸掉倉庫”之后兩個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就爆發了。面對金融危機,國家給企業創造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等,而海爾又是先行一步,抓住了機遇! 對此,海爾的經銷商,河北省三河市皇莊鎮一位海爾專賣店老板總結說:“因為海爾快!營銷快、配送快、服務快,每輪家電下鄉,村民都用上海爾產品了;而有的品牌的家電下鄉產品還沒到經銷商手中呢!” 金融危機檢驗了張瑞敏所追求的速度的優勢。很多企業砸在了庫存上,而海爾的庫存資金占用天數由過去的20天下降到了目前的5天,是中國工業企業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海爾如何做到“砸倉庫”的?海爾在探索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戰略轉型,組織結構從“正三角”變為“倒三角”。前者是在確定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后者是為了第一時間滿足它。 互聯網時代,用戶要的是解決生活難題的方案。天津武清區的第一區奶站對此深有感受。2008年8月以前,所有的熱水器產品都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他們沒有自來 “一萬個用戶有一萬種需求”。這對員工的創新要求更高。海爾的組織結構也隨之轉型: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如同一個“正三角”:管理者在最高層,員工在最底層,員工根據領導的指令才能感知市場需求的變化,這顯然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用戶需求。海爾目前所探索的,就是把“正三角”變成“倒三角”,員工在最上面,直接面對用戶需求,領導在下面,提供資源和平臺,幫助員工去滿足用戶需求。 負責經營河南海爾冰箱市場的一位員工今年的業績比去年翻番增長,他說:“現在有一個團隊在提前幫我解決產品、物流、售后等方面的問題,我能更快地滿足客戶用戶需求!” 他還透露:“是否為我提供了資源,決定了這個團隊中每個人的收入。目前海爾在推進‘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機制,正在探索將經營體為客戶創造的價值轉化成每個人的收入,即時在信息系統里看到。” 這樣的變化同樣發生在歐洲海爾人身上:近日,在歐洲媒體報道中,一款由歐洲當地設計制造的海爾高端冰箱,已經在法國等地的一些主流渠道,實現了高端產品銷售第一;正在逐漸扭轉著歐洲消費者對中國產品代表“廉價”的看法。其中,法國海爾冰箱營銷經理菲利普創新出的服務方案功不可沒,他也因此而獲得金融危機之下不可多得的額外收入。
![]() 重慶市江北區魚嘴鎮杭正明老大爺新買了海爾“家電下鄉”洗衣機,工作人員正幫老大爺將產品運回家中。 全球金融危機下,海爾利潤增幅是銷售收入增幅的兩倍。 三個“砸”字,記載了一個中國企業緊跟用戶需求,不斷打破過去枷鎖的歷程;更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給企業搭建的巨大舞臺!因此,在海爾25年的發展中,張瑞敏由衷地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海爾。” 而海爾的創牌之路才剛剛起步。 明天,用戶需求還會有多少變化,未來的海爾還將如何發展,我們無法估計。但是最好保持充足的想象力,因為海爾背后的中國正在飛速發展,海爾正在這個大舞臺上努力創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