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留下的愛
這是1張7年前的《獻血證》。 姓名:陳大桂,編號:0070068J。
在西安西京醫院的記錄里,我們查到了大桂那次獻血的時間:2002年10月13日。其實,大桂獻血不止一次。他是O型血,身上始終洋溢著明朗、率真、熱情,對家鄉、對親人、對戰友,乃至素不相識的人,總是充滿愛心。
入伍后,大桂一直牽掛著陳山村的明天,從拿工資開始,每年給村里6
名家境困難的孩子每人100元學雜費。
2006年探家期間,大桂得知村民陳言慶買不起化肥急得團團轉,馬上送去200元,還組織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幫陳家挖了一條水渠。
在陳大桂烈士紀念館,37本榮譽證書、1張獻血證、17張匯款單,還有那一行行用心血書寫的政治理論學習筆記引人駐足。
共同走出巴山羌寨的大桂和楊歡,對家鄉美好的明天充滿著憧憬。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讓羌山美起來,讓家鄉富起來——
上大學后,兩人經常在書信和電話中交流學習心得,隨著對黨的創新理論、民族政策的不斷理解和加深,兩人約定:大學畢業后,要用自己所學,為建設家鄉獻計獻策。
大桂每次探親,都要帶回一些科學種田、種植養殖、科技致富的資料。過去交通不便,藥材只能靠肩扛背馱運到10多公里外的鎮上去賣。大桂一次次動員村干部和村民,下決心投資修路。2006年底,公路終于通了。第二年,陳山村人均收入翻了兩番。
望著陳山村群眾臉上露出的笑容,楊歡也跟著高興。
楊歡天生就是一副“熱心腸”。上大學時,一到周末就跑到南充市社會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兒。一次,她在福利院了解到一名傷殘復退老兵產生輕生的念頭,就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雙休日,買上水果去看望老人,與他聊天拉家常,讓老人增強了戰勝病魔的勇氣。
2003年“非典”期間,系里兩名女同學因不假外出被學校隔離,她主動承擔起為她們送水送飯的任務,戴著口罩到病房陪她倆談心聊天,這一舉動感動了全校師生……
2006年6月,大桂母親重病住院,家里親人都不在身邊。得知這一情況,已經應聘到上海某教育集團當文員的楊歡,毅然辭去工作,趕回北川照料老人。
2008年7月21日,一封厚重的信件,從北川羌寨中發出,村民聯名上書國家民委領導,表揚大桂、楊歡這對羌藏夫婦為家鄉民族團結富強做出的功績。信的下方,是9個鮮紅的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