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走過的路
北川縣城,是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犧牲的英雄城。 1935年夏天,為送紅四方面軍順利西進,3000多名羌藏兒女冒死打通湔江峽谷。1953年,這里被國家確定為“革命老區根據地”。
大桂和楊歡,從小就生活在這片熾熱的土地上。
大桂家境貧寒。9歲那年,在北川中學任教的舅舅陳富清收他為養子,接他到縣城讀書。從北川縣城到擂鼓鎮再到陳山村,20多里山路,
大桂總是坐一半車走一半路,省下車費買點吃的孝敬奶奶和父母。
聽著當年紅軍西進的故事,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感受著黨的民族政策的溫暖,大桂這個優秀的羌族青年,很小就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上高中后,他當過班團支部書記和校學生會學習部副部長,獲得北川首屆縣長獎學金,被評為縣級優秀學生干部。高三那年,北川中學首次發展學生黨員,大桂成為全校1400多名學生中首批入黨的3名學生之一。
相愛的人,總是有些相似。楊歡,出生在北川縣桂溪鄉一座羌、藏、漢等民族混居的小山村,那里流傳著不少紅軍轉戰羌山的故事。
說起楊歡,曾擔任小學老師的劉光菊連連夸贊:“楊歡讀小學時,年年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初中3年,學習成績都是年級的前3名。她品學兼優,是村里第一個在政府資助下讀上高中的藏族女孩子。”
2001年高考,大桂和楊歡雙雙享受少數民族加分政策,順利考入大學——大桂被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錄取,成了陳山村的第一個軍校大學生;楊歡被西華師范大學錄取,成了渭溝村第一個大學生。
大桂父親手捧兒子軍校錄取通知書,激動得滿臉是淚:“娃兒呀,過去只有土司家的孩子才上得起大學啊!”
在軍校,大桂如饑似渴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大學期間44門功課大部分達到優秀以上。擔任學員隊黨支部組織委員的他,真誠關心戰友們的成長進步,用黨的創新理論引導入黨積極分子“要做黨的人,再入黨的門”。畢業前夕,陳大桂所在班10名同學有8人入黨。
出身寒門的楊歡同樣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入學座談會上,楊歡深情地說:“是黨的民族政策給了我上大學的機會,我一定不辜負黨的培養和親人的期待!”畢業前夕,學校舉行師范技能大賽,她獲得一等獎。“楊歡人如其名,走到哪里,就能給哪里帶來一片歡樂!”有一次,學校組織為鄉村貧困兒童募捐活動,作為青年志愿者的楊歡因事錯過了,她得知后主動找到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堅持一定要補上……
解讀大桂和楊歡的“愛情密碼”,他們的好朋友王芳流淚說出16個字:勤奮好學,富有愛心,樂于奉獻,追求上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