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年味緣何如此醇厚
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以“非遺”為紐帶,帶來了一場儀式感十足的“跨越”——
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年味緣何如此醇厚
非遺與節(jié)日“共慶美好”
●圍繞春節(jié)文化傳承弘揚,青島深挖非遺內涵,優(yōu)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不斷涌現
●青島本土孕育的膠州秧歌、茂腔、柳腔、鴛鴦螳螂拳等非遺項目展現著時代新貌,非遺手造同步亮相
●來自全國不同地域的英歌舞、板凳龍、打鐵花等非遺項目,在青島交織出醇厚瑰麗的非遺年味
非遺與旅游“雙向奔赴”
●非遺的場景化、傳播力強,契合了年輕人出游過程中對情緒價值的需求
●青島春節(jié)期間非遺相關旅游項目門票銷量較去年增長近7.5倍
●新的一年,青島文旅部門將在非遺與市場、與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文章,推動非遺保護傳承邁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春節(jié),厚重而燦爛,古老又年輕。隨著“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幅從4000多年時光和傳承中延展開來的節(jié)日煙火長卷,愈發(fā)醇厚而瑰麗。
秧歌、獅舞、廟會、燈會、戲曲、巡游……從臘八、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青島新春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人們團圓在家庭,相聚于街道,共享溫暖、共慶美好。細細梳理,正是涵蓋口頭傳統(tǒng)、社會實踐、儀式慶典、傳統(tǒng)手工藝等在內的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讓這幅長卷處處人潮熙攘、喜悅滿溢、春意盎然,帶來了一個文化創(chuàng)新空前活躍,文化自信深度彰顯的春節(jié)。
在文化時間和自然時間的雙重“跨越”之際,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實現非遺長久保護和永續(xù)利用,也迎來了嶄新的開始。
煙火非遺,對話與交融
圍繞春節(jié)文化傳承弘揚,青島深挖非遺內涵,優(yōu)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不斷涌現,一場“新春文化大聯(lián)歡”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加入其中。
扭一段膠州秧歌,聽一曲茂腔、柳腔,習一段鴛鴦螳螂拳……這個新春,本土孕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現著時代新貌。
“初九咬春,十六踩圓”。近日,蘿卜·元宵·糖球會讓市北區(qū)海云廣場人潮涌動,膠東大鼓、螳螂拳表演熱鬧非凡,獅王爭霸賽、高蹺表演、木偶戲等陸續(xù)上演,青島市“沿著黃河遇見海”沿黃九省(區(qū))非遺手造大賞也同步啟動,非遺好戲與非遺手造相得益彰,烘托著濃濃年味。
2月10日,第61屆瑯琊祭海節(jié)在西海岸新區(qū)瑯琊鎮(zhèn)舉辦,再現千百年來傳統(tǒng)祭海祈福的盛況。除了傳統(tǒng)的祭海儀式、民俗表演和戲曲展演等,充滿煙火氣的海洋大集也成為游客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盡顯非遺魅力。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盡顯節(jié)日的歡欣鼓舞。2月12日,全市多場非遺、民俗文化活動上演,群眾參與、互動體驗成為一大特色。2025年膠州市新春秧歌會迎來各鎮(zhèn)(街)的秧歌表演隊伍,互動體驗區(qū)內,膠州秧歌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傳授,市民游客體驗傳統(tǒng)秧歌選段的經典角色;城陽區(qū)第三十屆民間藝術展演有100余支社區(qū)文化隊伍、3000余名群眾參演,帶來旱船、秧歌、舞龍舞獅等百余個節(jié)目。
與此同時,市民游客在家門口的景區(qū)、街區(qū)、博物館等欣賞到了英歌舞、板凳龍、打鐵花、自貢彩燈等來自不同地域的非遺魅力:青島明月·山海間不夜城、青島東方影都的英歌舞英姿颯爽,氣勢如虹;青島方特夢幻王國的煙花、板凳龍、火龍鋼花等精彩連連;西海岸新區(qū)青島新春藝術彩燈節(jié)設計50余組寓意吉祥、美輪美奐的大型燈組,推出賞花燈、看演藝、樂游園三大精彩板塊……突破地域的“非遺版”年味,交織出前所未有的非遺新春。
文旅融合,市場熱度高
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點燃了出游熱情,非遺與旅游“雙向奔赴”,非遺游熱度大增,成為今年春節(jié)出游的新風尚。
在青島,文旅市場熱度直觀可感,冬季旅游展現著新活力。在線旅游平臺攜程數據顯示,青島憑借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民俗活動,成為春節(jié)熱門旅游目的地之一,非遺相關旅游項目門票銷量較去年增長近7.5倍。
文旅景區(qū)積極擁抱非遺旅游。嶗山風景區(qū)打造以“非遺迎春·樂游嶗山”為主題的文旅新場景,讓年味更加濃厚,春節(jié)假期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青島極地海洋公園推出包含《水下舞龍秀》在內的非遺限定演藝,并向游客發(fā)放造型獨特的膠東花餑餑作為新春禮物,春節(jié)假期吸引游客11.58萬人次。
非遺主題活動提振文旅經濟。正月初一至初七,青島歷史城區(qū)待客485萬人次,繁昔民宿、沃德觀云里、三可別院等民宿入住率均在90%以上;作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qū),即墨古城春節(jié)假期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新春廟會與燈會從臘月二十三持續(xù)至正月十七,迎春市集、印章打卡、非遺手造、主題巡游、戲劇展演、即墨大秧歌等突出展現非遺特色。
非遺旅游何以備受青睞?“近年來,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北京中軸線’‘春節(jié)’等的成功申遺受到了極大關注。從行業(yè)來看,大家一直在尋找文旅融合的途徑,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文化遺產,都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為旅游業(yè)注入了新活力。”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文旅學院院長石媚山認為,過去的旅游主要是看風景,當下的旅游則向體驗場景轉變,非遺憑借其獨特的文化肌理,可以更為靈活地塑造場景,也更容易催生文創(chuàng)產品。
“非遺的場景化、傳播力特別強,心理價值比較高,契合了年輕人出游過程中對情緒價值的需求。以打鐵花為例,不僅在現場觀看的游客可以親身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些精彩瞬間經由游客分享上傳到網絡后,線上流量也很大,網友通過觀看視頻、照片也有很好的文化體驗,同樣可以完成情緒的釋放和緩解內心的壓力。在縣域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中,雖然基礎設施與城市旅游有一定的差距,但非遺旅游依然可以構建出相對獨立的文化體驗場景,提供充沛的情緒價值。”在石媚山看來,以非遺為旅游核心吸引物,不僅可以吸引游客,還可以滿足本地市民的需求,實現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主客共享。
深耕“兩創(chuàng)”,融入現代生活
如今,非遺體驗不僅在“詩和遠方”的向往中,更在人們的尋常生活里。從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出發(fā),如何在申遺成功的新起點上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文化,讓每個人成為非遺的參與者、傳承者,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無人機煙花、機器人拜年、AI主題科技廟會……春節(jié)體驗正在進入賽博時代。在青島新春眾多非遺體驗場景中,以AI賦能為非遺傳承和發(fā)展注入新活力,有效拓展了非遺的體驗受眾和傳播影響力,成為新春里特別的文化風景。
“特別開心,我試彈了古箏、體驗了VR設備,感覺像是去了一趟科技館。”在嶗山(大河東)游客服務中心,游客孟宇軒意猶未盡地從嶗山文化展示中心走出。將非遺與科技緊密融合,新春里,游客不僅可以在展示中心了解嶗山的歷史文化,還能欣賞到嶗山古碑記和詩詞創(chuàng)作展覽,參與“禮樂射御書數”嶗山“六藝”打卡集章互動體驗,贏取祈福手鏈、精美文創(chuàng)等紀念品,感受中國年的獨特韻味。
“數字時代的浪潮中,AI技術為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帶來了無限可能。既可以實現對舞蹈、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創(chuàng)新展示,也可以為觀眾深度還原非遺手工藝的精湛技藝。”在青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靜怡看來,要借助科技賦能,推動更多非遺走出博物館和陳列室實現活態(tài)傳承,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深層次喚醒其生命力。當前,駐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經在人工智能學科領域積蓄了一大批科研力量,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養(yǎng)平臺,并與文化藝術學科融合探索出一批創(chuàng)新成果。她建議,不妨讓非遺插上AI的“翅膀”,通過建立非遺文化智能數據庫、搭建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開發(fā)全新互動式體驗產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培養(yǎng)機制等舉措,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與此同時,走出節(jié)慶這一“限定”場景,如何讓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化為城市品質?
王靜怡把目光投向了青島老城:“青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為文化‘兩創(chuàng)’提供了重要基石。可以將非遺保護傳承與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結合起來,融入現代科技打造文旅打卡地,讓非遺真正與旅游相結合,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注意力。”
借助繽紛的非遺節(jié)慶和多彩的非遺體驗,人們重新認識了春節(jié),也重新理解著生活。尤其是隨著“非遺在社區(qū)”全國試點的深度推進和“非遺在景區(qū)”展演展示的創(chuàng)新開展,非遺與青島市民游客的距離越來越近。中山公園、奧帆中心、嶗山風景區(qū)、大鮑島休閑街區(qū)等紛紛組織非遺購物節(jié)、非遺市集、非遺曲藝展演等活動。胡嶧陽文化園、嶗山茶博物館、鳥蟲篆博物館等非遺主題場館成為市民游客樂享非遺的重要場所。紡織谷、上流匯、明月·山海間等一批山東手造主題文化街區(qū),不斷拓展著非遺的展示空間,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質。新的一年,青島文旅部門將圍繞推動構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擴大非遺傳播傳習渠道,推動非遺與市場、與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文章,推動非遺保護傳承邁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激蕩厚重深沉的文化山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