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新觀察室】留“人”大戰 青島怎么干?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韓彤彤 寧冠宇)
人才之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是核心,是根本,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吸引源源不斷的“新質”人才選擇青島,留在青島。
當下正處于春招階段,每年招聘季向來是各個城市必爭的人才大戰。招聘會既是雙選平臺,也是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契機。日前,本年度青島市規模最大的一場校園招聘會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行。據數據統計,此次活動組織近500家重點企業來校攬才,提供優質就業崗位1萬余個,現場3.2萬余人參加,線上直播達到31萬人次,線上線下1.7萬人達成初步就業意向。
“年輕人是核心中的核心,如何讓年輕人選擇青島?有多少青島培養的人才可以留在青島?”在本次訪談中,青島市政協委員,國際青年創客基地,中日韓(青島)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主任王可鋒便提到青島在“搶人”大戰中的發力點,要讓年輕人了解城市,要讓年輕人感受到城市的溫度,更要讓年輕人看到城市發展的希望。
無論是留住駐青高校畢業生,還是吸引海內外更多年輕人才加入,抓住招聘黃金期僅僅是第一步,從“留下”人才到人才“長住”,青島要做的還有很多。
記者:城市發展離不開人才助力,對青島而言,該怎樣吸引更多海內外年輕力量加入?
王可鋒:因為工作關系,我見過很多國家的青年人,既有中亞國家,上合國家的青年人,也有歐美國家和鄰國日韓的青年人。我們經常會自豪地說,青島在爭創北方第二城,在這個過程中,人肯定是核心,留住年輕人一定是核心中的核心。
去年有一組數據,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留學歸來選擇城市時,青島的被選擇率排省內第一。尤其是學醫學的和商務的留學生,他們愿意回到青島。這個數據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欣慰的。但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青島本地大學生的留存率同樣備受關注。有多少我們青島培養的人才可以留在青島?大家對這些數據的關注恰恰說明了青島是想要留住年輕人的。
因此,無論是吸引還是留住,對青島來講,我認為有幾個核心:
第一點,是一定要讓年輕人知道青島。我們能否建立渠道讓外國青年多來青島看一看走一走,能不能給在中國的留學生提供見習或實習機會。想讓年輕人留下,首先要讓年輕人了解。我們應該有更開闊的胸懷,主動去讓各國的青年人了解青島各種人才政策。
第二點,對于年輕人留在青島還要有幾個核心,首先是工作能留住人,因為我們現在薪資待遇,如果產業不升級,企業的吸引力會減弱,年輕人是很難在這里生存的。所以,我們希望在產業升級,企業升級中提高薪資待遇,讓年輕人真正能在這里留下。其次,年輕人奔的是一個方向。為什么我們要學深圳學上海,大部分青年人都是來自于全國各地,在他們為之奮斗的過程中,肯定需要配套,比如住房、醫療和教育等。這些問題必須要真實面對。
第三點,是氛圍。我們有創意型城市氛圍,有青年友好型城市氛圍,更重要的是讓青年人在這里有激情、有奔頭以及有目標。只有解決了后顧之憂,他們才會在自己的青春道路上攜手創業,不斷揮灑自己的青春色彩。
記者:針對當前出現的人才過剩和短缺并存的情況,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可鋒:我想這是我們發展當中的一個困境。在歐美國家,很多招聘是不寫學歷的,因為大學是一個比較普及的學歷,大家幾乎都有,所以企業并不要就你的學歷一定是本科或博士。其次,在某些國家,一個貨車司機可能會賺的比博士多,因為技能人才是市場的缺口。
基于此,我認為我們正處于發展不均衡的階段,我們已經開始淡化唯學歷論,同時,我們也在發展職業教育。無論創業還是就業,未來人是根本,而且這個“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勝任崗位或者項目的人。這一特點實際上跟學歷是沒有關系的。
那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的短缺和稀缺,只是階段性的,甚至是一個區域性的。未來這種不均衡會慢慢淡化,我們會走到一個人才平衡當中,無論是職業人才還是學歷人才,無論在小縣城還是大縣城,都一樣充滿著機會。
記者:對于青年人選擇創業,您有何建議?
王可鋒:我們說青年更多地是愿意有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尤其我們的新生代,我們叫“Z生代”的青年人,他們更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想說,創業是有壓力的,首先我們希望大學生和青年人準備好再創業。第二,創業是一個過程,比如我們很多鄰近國家有再創業中心。我也一直在呼吁,年輕可以賭一把,創新創業輸了不怕,可以再爬起來。同樣的,創業是有風險的。我們希望創業者在創業的時候要想清楚。
創業首先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愛好。一個人只有自己創業的內容和興趣相匹配時,才會有極大的動力。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所以創業首先要激發青年人的潛能。其次,創業一定不會一帆風順。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我們常說,有的人適合就業,在崗位上開創一份事業也叫創業。另外可能有一部分人,經過學校的學習和市場洗禮,會慢慢成立自己的公司,這時他會有自己的歸屬感和動力。所以,創業是有風險的。希望我們的創業者不要盲目創業,可與此同時,沒有一個成功是策劃出來的,所以需要青年人在過程中邊走邊干,要有自己的底線,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創業一定是一生不斷學習、不斷開創、不斷落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