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建設“無廢城市”,更多“無廢細胞”正養成
建設“無廢城市”,更多“無廢細胞”正養成
青島從“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創建入手,計劃到2025年在鄉村、社區、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等建成不少于1000個“無廢城市細胞”
一座城市就如同一個有生命的人,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著各種資源,同時,也制造出各種垃圾或者廢棄物。它們看似渺小,聚集卻可成圍城之勢,僅我國一年新增固體廢物就可達100億噸。如何處理廢棄物,考驗著每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在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拆解車間,空調等電器在這里被拆解,并實現“再生”。吳帥 攝
2022年,青島被列入生態環境部公布的“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隨著《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的公布實施,青島正式開啟了“無廢城市”建設,以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五大類固廢為重點,從8個方面提出了63項主要任務,努力實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并提出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1000個“無廢城市細胞”。
在無廢城市建設領域,“細胞”正從一個生物學概念,變為探索城市治理的切入口。“無廢細胞”這個新名詞,也讓“無廢城市”這個看似龐大的目標,逐漸細分為人們日常觸手可及的微小改變,以潤物無聲的姿態走入百姓生活。“無廢工廠”“無廢社區”“無廢商場”“無廢景區”……無廢城市建設,從“細胞”養成開始。
近日,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青島市“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創建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在“無廢細胞”建設中率先啟動“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創建工作,通過探索實踐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并逐步從工廠、園區向社區、景區、學校、醫院等這些社會最小單元延伸,發揮“無廢細胞”的裂變聚合效應,讓無廢單元在島城遍地開花。
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涂裝車間,通過提升生產工藝對產生的廢物實施減量化處置。
“無廢城市”是一種發展模式
我們經常說的固體廢物,通俗講就是垃圾,包括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目前,我國各類固體廢物累計堆存量達到600億至700億噸,年產生量近100億噸,且呈逐年增長態勢。這些固體廢物不能完全得到有效處理與回收,以致部分城市出現了“垃圾圍城”現象。
為解決這一發展難題,“無廢城市”概念應運而生。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公布“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名單,包括青島在內共有上百座城市在列。
什么是“無廢城市”?解釋為“沒有廢棄物的城市”顯然有失精準。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開篇是這樣定義的:“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并不是不產生固體廢物,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物的源頭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城市廢物產生量最小化的科學的城市管理模式,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專班負責人呂海峰表示。
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看來,“無廢城市”的核心都是為了建設一種新的經濟體系和社會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自然資源瓶頸,以及廢物處置對稀缺土地資源的占用問題。
往前追溯的話,與“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zero waste)”。這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主要指從化學品中回收原料。21世紀以來,歐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區域都制定了零廢棄戰略。
靜脈產業園中央控制室,可完成對靜脈產業園的全方位智慧管控。梁超 攝
客觀來講,青島打造“無廢城市”的底子相當不錯。
就拿2021年來說,全市建筑垃圾產生總量為5211.5萬噸,其中資源化利用3702.3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達71.04%。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2.14億噸,節約土地約2.1萬畝,減少對周邊約6.4萬畝土壤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創造產值230億元。
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403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目前青島共有6座焚燒設施、5座衛生填埋設施和32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總設計處理能力已達12480噸/日,高于青島市生活垃圾日均11500噸清運量,基本滿足當前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需求,全市全域于2020年6月底就已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為828.46萬噸,綜合利用量737.81萬噸,綜合利用率達89.05%;畜禽糞污產生量為995萬噸,綜合利用量948.5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5.3%。
青島“無廢城市”建設訂立的目標是,到2025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水平持續提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產生強度低、循環利用水平高、填埋處置量少、環境風險小的長效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簡言之,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要在生產、收集、轉移、利用、處置每個環節,圈出更多“變廢為寶”的閉合曲線。
在青島綠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園,建筑垃圾被加工成再生骨料及各類再生建材制品。王冰潔 攝
從工廠園區入手培育“細胞”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體,社區、學校、景區、酒店、工廠等,甚至每一個個體都可以看成是其細胞。建設“無廢城市”,最基本的工作是從培育“無廢細胞”開始。
作為產廢的“主力軍”,工廠企業在“無廢城市”建設當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理應成為踐行綠色發展方式的先行者。青島率先從“無廢園區”“無廢工廠”這些相對獨立的單元發力,涵蓋工業固廢、農業固廢、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各類固廢。
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涂裝車間可以看到,生產線上產生的廢水性溶劑通過企業研發的鹽析分離設備,將水和危廢品分離出,危廢品交給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安全處置,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廢水性溶劑危廢減量90%以上,年降低危險廢物量1800噸,僅這一項危廢的處理費一年就可以省下幾千萬元。
而在這座年產30萬輛整車的汽車制造工廠,廢物減量化的做法遠不止這些。汽車在加工制造中產生大量廢鋁、廢鐵、廢包裝、廢塑料等一般工業固廢,這是工廠最大的固廢源頭,通過交給有關單位進行資源化利用,綜合利用率可達98%。“從工廠建設投入以來,我們就在積極推動汽車行業的‘無廢’建設,通過優化提升生產工藝,在污泥減量、涂裝溶劑源頭減量、清漆溶劑循環利用等多方面節能減排,源頭減量化取得一定成效。”公司工廠服務科經理張華健介紹,2022年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較2021年降低17%以上,危險廢物產生量降低近34%。
有了良好的“無廢”功底,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今年啟動了“無廢工廠”創建,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綜合利用等方面入手,通過實施污泥減量、涂裝溶劑源頭減量、清漆溶劑循環利用、光伏發電、余熱回收等5大工程項目,力求打造行業“無廢工廠”標桿。
固體廢物并非“毫無價值”,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有機構曾評估,“無廢城市”市場潛力達數萬億元,增量空間就集中在“資源化”環節。
走進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一臺廢舊冰箱通過回收進入這里后,經過預拆解、冷媒回收、自動打孔瀝油、破碎、分選等8個關鍵工序后,可以拆解再生成可用部件、再生金屬、造粒塑料等,實現材料100%再利用。換句話說,在這里,“退休”的廢舊家電經過數字化生產線處理后,可以變成可用材料,實現“再生”。
“零廢物”成為這家廢舊家電拆解處理“燈塔工廠”的關鍵詞。作為中國家電行業首個再循環互聯工廠,通過實施線上線下兩條路徑,推進家電拆解“無廢工廠”建設。線下建設廢舊家電拆解能力300萬臺/年的再循環樣板工廠,打造家電回收、拆解、再利用綠色再循環體系;線上搭建廢舊家電回收示范平臺建設,利用數字賦能,通過海爾銷售服務網絡和“海鯨綠色回收平臺”,實現廢舊家電一站式預約回收,減少流通環節,讓廢棄物從產生到處置全流程可追溯。
今年以來,我市鋼鐵、化工、汽車制造、廢舊資源利用等部分行業在“無廢工廠”建設中不斷開展實踐探索。根據《工作方案》,“無廢工廠”建設重點從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落實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實施綠色辦公和綠色生活等方面入手,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高效利用、無害化處置。到2025年底,推動完成青島市“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創建,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2%,基本形成工業領域資源高效利用新格局。
青島首個大型廚余垃圾專業化處置項目,設計處理能力500噸/日。吳帥 攝
讓小“細胞”聚合大能量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的固體廢物種類多、領域廣、體量大。除了工廠、園區等,學校、醫院、景區、商場等社會生活的組成單元,都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細胞”,也是推動“無廢城市”走向深入、做到實處的必由之路。
“‘開展‘無廢細胞’創建工作,在推動全市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與節能減排等方面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帶動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動起來,同時結合城市更新建設項目,不斷補齊和完善關鍵短板。”呂海峰介紹,今年是我市“無廢城市”建設正式實施的第一年,關鍵一步是建章立制,從技術力量、管理體系相對完善的工廠、園區入手率先開展“無廢細胞”建設,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工作方案》以工業園區和企業為主體,以綠色指標體系為評價標準,對“無廢園區”“無廢工廠”創建任務、創建程序、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明確了20項“無廢園區”創建指標和15項“無廢工廠”創建指標,到今年底要基本建立“無廢園區”和“無廢工廠”建設、評價體系。
事實上,自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多個城市不斷探索各領域“無廢細胞”建設模式,部分城市已經發布相關執行方案和指南,不斷推動“無廢細胞”建設規范化、標準化。
浙江已持續多年謀劃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眼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無廢工廠、無廢學校、無廢醫院、無廢景區等22類“無廢城市細胞”培育。目前已建成各類“無廢城市細胞”1萬余個。其中紹興采取“系統謀劃+過程創新+全民參與”模式,三年間共打造出1473個“無廢細胞”。
威海市全域開展“無廢細胞”創建質量提升行動,優先在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趨零增長、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和旅游綠色發展4個工作領域,篩選“無廢工廠”“無廢航區”“無廢景區”“無廢農業”“無廢島嶼”“無廢小鎮”等6大類型12個“無廢細胞”,形成示范效應。
除了工廠企業等,其他“無廢細胞”涉及更多的是生活垃圾的處置。在這一點上,青島擬從生活垃圾產生源頭到過程及綜合利用處理全過程發力。
在李滄區越秀星匯藍灣小區,居民們享受到了垃圾分類回收帶來的“紅利”。居民在“愛回收·愛分類”智能回收機投遞可回收物時,結算時除了可將積分積累到自己賬戶外,還可以選擇捐贈至小區公共賬戶,用于在小區里添置公共設施。小區中的休閑座椅,就是由小區居民投遞的回收塑料和廢棄舊衣物再生制成的。
小“細胞”聚合大能量,綠色躍遷指日可待。到2025年,青島計劃全市建成“無廢城市細胞”不少于1000個,創建主體包括鄉村、社區、工業園區、企事業單位等,范圍涵蓋“無廢機關”“無廢小區”“無廢醫院”“無廢景區”“無廢島嶼”等多種具體類型,并根據不同類別“無廢細胞”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和規范。
“無廢城市”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給固廢處理市場帶來巨大發展空間。有專家表示,企業的盈利模式不能僅僅著眼于單個工業、農業或者商品消費環節,需要從更宏觀和系統的格局來統籌,從而尋求更大市場價值。未來,“無廢城市”建設有望成為固廢產業發展的又一個強力引擎,為環保產業帶來無限商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