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多項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青島地鐵7號線文峰路站建設提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砰、咚,砰、咚……”一朵朵焊花璀璨閃爍、一頂頂安全帽交相輝映、一臺臺機械設備隆隆作響。在青島地鐵7號線二期工程文峰路站施工現場,工人們堅守在各自崗位上,區間掘進、基坑開挖、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各項施工任務有序展開。
7號線二期工程作為匹配青島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更新的重點工程,建成通車后將與1號線“攜手”構建起一條貫通六個行政區的青島地鐵南北大動脈,對推動即墨城區與青島主城區實現同城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文峰路站作為7號線二期首個遷改完成、首個開工、首個盾構區間始發的工點一直走在線路建設最前列,不斷引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克服了一個個質量難題,爭做質量創優的先鋒表率。
創新設計,實現CSM工法首應用
在文峰路站止水帷幕施工期間,特殊的地質結構特點使巖層抗壓強度能力達到了8.3-35Mpa,而原設計的等厚度水泥土連續攪拌墻工法(TRD工法)施工僅能切削強度小于10MPa的巖石,按照原工法施工將導致安全質量風險大大增加。為確保施工安全和成墻質量,在青島地鐵集團第二建設分公司的統籌指導下,項目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取證、分析計算、可行性論證,創新引入了銑削深層攪拌工法(CSM工法)。
CSM工法施工實體效果
據悉,文峰路站止水帷幕施工采用CSM工法在山東省地鐵施工領域屬于首次應用,充分滿足了青島市復雜地層條件下的施工需求,為三期線路施工積累了寶貴的施工經驗。
創新治理,“量身定制”滲漏難題解決對策
文峰路站臨近墨水河,最小直線距離104米,水位埋深2.60-4.50米,補給性強,受不良地質影響,車站底部巖層易滲水和股狀涌水,在基坑開挖階段,側壁出現了多處滲水,且滲水點隨暴露時間不斷增多,影響主體結構施工。面對特殊的地質條件,使用傳統堵漏方式難以有效解決滲漏難題。
注漿治理
為此,項目部多次邀請專家調研、咨詢,根據滲漏水原因不斷嘗試新的堵漏措施,通過調整漿液配比,改進注漿方式和注漿點位選取等,總結形成了一套坑外地表系統注漿的治理對策,有效地控制了基坑滲漏水,實現了基坑側壁不滲不漏的優質目標,并編制形成了《基坑滲漏水注漿處置作業指導書》。
創新研發,飾面高性能混凝土凸顯成效
為實現主體結構“不滲不漏”且具有飾面免裝修的目標,第二建設分公司選擇文峰路站作為試點工點,攜手施工單位后方公司、項目團隊、內外部專家成立了飾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工作小組,創新探索飾面高性能混凝土工程。通過調研嚴選原材料,開展外加劑、配合比、模板及脫模劑選型、振搗工藝等方面的控制變量試驗,進行十余次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不同齡期強度對比試驗等方式,驗證獲得了性能達標且表觀質量優良的最優配合比,澆筑效果抗水能力突出,表觀質量色澤一致,無裂縫、色差。
混凝土外觀質量觀摩
飾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應用成功后,文峰路站先后開展了3次觀摩活動,迎接了同線路參建單位、相關政府部門的實地參觀,“這款飾面高性能混凝土性能非常好,防水效果出色,并且澆筑成模后內實外美,品質很高”,參與觀摩的人員忍不住贊道。
精細管理,助推盾構管片有“顏”有“料”
盾構管片作為盾構區間結構主體,直接關系到區間結構性能、防水性能和耐久性能。作為盾構區間“零滲漏”防治的重要一環,管片質量把控是重中之重,項目部早在盾構區間掘進前便對管片性能外觀提升做的大量工作,按照精細化管理要求,項目部派遣專人到管片廠駐場,監督生產原料使用、生產過程規范、養護條件達標等,要求生產流水線引入數字管理平臺,對生產過程中的人、機、料、法、環等核心領域進行實時跟蹤,遠程監控,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對管片進場前嚴格驗收,在強度、抗滲能力、尺寸等硬指標達標的基礎上,對管片的裂縫、氣泡、顏色、缺棱、掉角等外觀質量做出嚴格限制,讓管片有“顏值”又有“實料”。
管片外觀質量
目前,環秀站—文峰路站區間左線盾構作為7號線二期首個盾構始發區間已開始區間掘進,管片拼裝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中,這一片片內實外美的管片將是盾構掘進滲漏防治“步步為營”的最堅實支撐。
下一步,青島地鐵第二建設分公司將繼續錨定建設世界一流地鐵“優質”目標不動搖,發揮科技創新和班組建設雙輪驅動力量,推進質量管控關鍵環節入腦入心,為建設“不滲不漏”實體結構立標準、謀創新、保優質,為早日建成“軌道上的青島”不懈奮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屈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