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37周年特別策劃】"老字號"換上"智能化"新衣!卡奧斯助力67歲企業重回巔峰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李麗濤 視頻/王奕偉 袁雍龍)
“我們在人員減半的情況下,還實現了效益翻倍。”得出這個結論時,青島環球服裝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項目辦公室主任李世英自己都有些驚訝。回想2018年,環球服裝的傳統生產線上,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加大,原輔材料上漲等諸多困難。作為青島起家最早的制衣企業,在行業的激烈競爭中顯得有些吃力。
短短幾年時間,如今這家青島“老字號”搖身一變,換上“智能化”新衣,生產車間里傳統的人工剪裁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動的機器,電腦、投影、機械精妙配合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工人只需拿著鼠標鍵盤,看著屏幕調整投影在布匹上的網格線,再復雜的剪裁都能在一兩分鐘內完成,這只是環球服裝生產車間中最尋常的一幕。從傳統走向智能,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生產場景背后,全部依托于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
老牌企業陷入困境 尋求智能化升級轉型
作為老字號制衣企業,擁有67年歷史的環球服裝,是青島最年長的制衣企業。一路走來,環球服裝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貼牌加工到自主品牌飛躍發展。“但在傳統行業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環球服裝想要在行業中脫穎而出,必須積極主動尋求升級改造。”
李世英告訴記者,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定制服裝的生產和制造。原本,工業化的大規模批量生產與傳統手工業的個性化定制就一直是矛盾對立的存在,這一點在紡織服裝行業尤為突出。與此同時,環球服裝也到了勞動效率提升的瓶頸期,面臨著勞動力成本加大,原輔材料上漲等等諸多困難和挑戰。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當智能制造為傳統工業賦能,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環球服裝開始積極尋求智能化升級轉型,經過多次考察招標,2018年9月,環球服裝抓住老廠房搬遷的契機,與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跨界融合,建成了數字化生產車間。
借力卡奧斯平臺 “老字號”有了“智能化”車間
作為海爾推出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家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COSMOPlat以工業互聯網賦能模式,助力青島產業轉型升級,在工業賦能場景方面,卡奧斯COSMOPlat與多家企業簽約,為其提供智能化轉型方案,通過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而這也正是環球服裝“超車彎道”最可靠的“捷徑”。
卡奧斯COSMOPlat通過改造,為環球服裝安裝了全自動吊掛生產線,極大縮短了工人生產效率不同所致的環節間等待成本。還有BDC訂單智能管理、MES生產管理系統、TDC自動排版轉換、APS自動排產、WMS倉庫智能管理等軟件模塊,至此形成一個由卡奧斯海織云賦能、青島環球服裝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MTM個性化定制服裝智能工廠”。
如今的環球服裝,真正實現了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打破了傳統手工作坊式的量體裁衣模式,運用獨特的三維量體測量方法,解決個性化產品不能工業化生產的難題。在智能生產車間內,不只是剪裁,每個工位上都有一塊電子板,工人們能隨時調取查看訂單信息,了解職責范圍。
智能化改造讓車間全生產鏈實現信息化,系統能收集、監測每個工位的工作情況,并進行實時計件。保證每件衣服、每個步驟、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可追溯,個人的生產量、生產線上不合格的產品信息都會匯集到前端電子板中,并被送至相應環節進行返修。以數據推動生產,保證產品質量。
人員減半卻效益翻倍 卡奧斯助力企業騰飛
“比起以前在老廠房的時候,公司的員工數量從1000余人縮減至400余人,但創造的效益卻翻了一倍。”李世英向記者透露,近兩年,在疫情影響和經貿摩擦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不少企業效益不盡人意,但環球服裝2020年公司生產總值已增至2.18億元。
在卡奧斯海織云的助力下,環球服裝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驅動和網絡化協同。現在,用戶一鍵下單就能直達工廠,環球幾秒內就可完成款式的選擇和打版,實現一人一版、智能裁剪,哪怕一件服裝都可以定制,并且實現大單小單都能快發。“經過海織云賦能后,環球的生產效率提升了25%,交貨期從45天縮短至7天,銷量提升了18%,實現了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的轉型。”
不止是生產效率,跟進了整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的李世英認為,這些智能模塊的整合和全線打通,更實現了人力節約、成本節約、勞動和管理效率雙提高,滿足了信息化與個性化定制的要求,為環球服裝的高端個性訂制互聯網智能化發展拓寬了發展思路,奠定了基礎,為環球的智能發展插上了翅膀。
今年11月,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2021年山東省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名單。環球服裝成功入選,成為名單上的一員。這既是對企業數智化轉型的認可,也是對卡奧斯海織云賦能成果的充分肯定。
作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卡奧斯COSMOPlat將繼續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以用戶需求為中心,與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匯聚整合各方資源,打造工業互聯網行業新生態,為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實現突破提供新機遇,為工業轉型書寫“新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