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青島這樣開局 | “智”理升級,青島建成智慧安防小區1.1萬余個
城市“智”理躍遷升級
青島建成智慧安防小區(村莊)1.1萬余個,城市管理領域“一網統管”加快形成,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智”理平臺越來越多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其內部系統將會越來越復雜,必然需要提高治理效能、實現現代化治理。而數字化轉型則是讓青島這座特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能、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正在構建完善中的青島城市云腦。任曉萌 攝
數字化時代,青島正在向數字化要城市“智”理能力。矗立在路口處的大屏,會時時更新顯示周邊主要停車場的車位空余量;發現有違建、市容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可以通過小程序“隨手拍”上報,并可以實時查看相關部門的處理進度;60多萬戶商戶可以通過小程序對新設置或者更換門頭招牌提供咨詢登記服務;200多萬老年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根據養老地圖了解全市養老機構運行情況,并線上辦理入住手續……越來越多的青島市民正在感受到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帶來的切實便利。
今年以來,青島建成智慧安防小區(村莊)1.1萬余個,城市管理領域“一網統管”加快形成,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智”理平臺越來越多。這些,都讓這座城市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治理更加高效和精準。
1.1萬余個智慧安防小區:
夯實基層“智”理基礎
針對“電動車上樓引發安全隱患”這一突出問題,大港派出所和街道、社區以及小區物業公司,在小區內8部電梯試點安裝了“車阻告警”智能設備,破解了阻止電動車進電梯入戶的難題。為解決車主的充電難題,派出所還會同物業在小區建成了11處智能充電樁,并同步規劃建設3處集人臉識別、智能充電、消防感知、防盜報警等功能的電動車停放、充電、保管的“智慧車棚”,滿足群眾停車、充電的需求,安全事故實現“零發生”,物業和居民都十分滿意。
而位于市北區阜新路街道的南山社區,則是開放式老舊小區智慧安防改造的典型。為破解開放式小區普遍面臨的基礎設施弱、防控手段弱、改造意愿弱等難題,市北區阜新路街道南山社區建立了“公安主導、政策支撐、市場運營、共建共享”的開放式小區智慧安防建設新模式,讓開放式老舊小區的居民也充分體驗到了“智慧城市”給個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小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單元,如同一個個細胞構建成城市的生命有機體。細胞健康活躍,有機體才能運轉有序。如何通過借助數字化手段讓小區安防更“智慧”,關系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標。青島“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創建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在“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部分指出,“實施智慧安防社區全覆蓋工程,建立全域全息感知體系”。
智慧安防社區建設是“智慧公安”的重要實踐,也是城市數字化轉型賦能城市治理的突破切口,更是民生視角下,夯實青島基層“智”理的基礎。目前,青島已基本實現智慧安防社區建設全覆蓋,建成智慧安防小區(村莊)1.1萬余個;制定動態感知體系總體規劃,布建前端智能感知設備22萬處。智慧安防社區建設創建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智慧型社區治理建設路徑,形成數據智能采集、信息高度共享、管理高效有序、防范智慧有力的現代智慧安防社區管理新模式,讓開放式老舊小區居民體驗到和新建小區一樣的安全保障。
“一網統管”加速形成:
破解城市管理“老大難”
在整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與市民生活和城市治理息息相關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已成為青島推動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的“牛鼻子”。
日前,在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記者親歷了城管問題“智能感知”“智能流轉”“快速處置”的兩個案例:上午10點45分,興隆路一視頻攝像頭抓拍到店外經營問題;11點06分,經審核確認后上報至市北區城管指揮中心;11點08分,信息派遣至市北區興隆路街道辦,街道辦安排執法人員現場處置;11點44分,整改結果反饋至區城管指揮中心,系統自動顯示案件處置前后對比照片,從發現到問題處理完畢,只用了不到1個小時。下午1點45分22秒,兩架大型無人機在即墨區科創中心南廣場起飛,執行對即墨區違建的例行巡檢任務。與此同時,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無人機巡檢的畫面實現了實時傳送,某小區業主違規建設的陽光房、某工地施工的現場都被無人機“盡收眼底”,平臺迅速將違建信息反饋至街道,等待辦理。
于今年5月底正式上線的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是住建部在青開展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試點。該平臺統籌全市城市管理領域信息數據資源,高標準建設了涵蓋城市運行、行業監管、綜合執法等領域的7個支撐系統和24個特色場景應用,構建了“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協同聯動、全市一體、高度集成”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目前,已建成44個專題數據庫,數據量達到40T,并與青島“城市云腦”互聯互通,實現了數據跨系統、跨行業、跨部門共享運用,有效破除“信息孤島”“數據壁壘”,為城市綜合管理服務行業賦能、專題應用、指揮調度、決策分析、效率提升提供了精準大數據支撐。
城市管理領域一直存在各類問題,“發現難”“參與難”“查找難”“管理難”,如今在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上,通過對建成區790平方公里城市管理部件進行全面普查更新,為包括公用設施類、交通設施類、市容環境類等102小類、190余萬個城市管理部件標明統一標識編碼,并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部件庫里可以一一查看。一旦哪個部件出了問題,平臺可以自動識別、預警,并將問題部件第一時間流轉給相關部門處理。
一座高效的城市,不僅能靈敏捕捉數據,同時還必須能快速研判,減少損失。
通過綜合分析,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可以在一張圖上可視化展示智慧城管、環境衛生、市容景觀、戶外廣告、垃圾分類、渣土監管、園林綠化、道路橋梁、供熱供氣等行業運行態勢,形成城市管理多發問題、易發區域、高發時段的“熱點地圖”,實現對城市綜合管理服務的直觀監測和預測預警,為行業管理部門科學決策提供精準依據和信息支撐。
將全市321處工地、243處回填消納點、6000余輛渣土運輸車數據信息納入系統,直觀了解我市渣土排放、運輸、消納等情況。通過車載終端視頻監控,對新型運輸車輛進行線上遠程檢查,發現駕駛員不安全駕駛、車輛未密閉、撒漏等問題時,使用系統遠程提示功能或即時通訊手段,對駕駛員語音提醒;對問題嚴重的,約談相關企業加強管理,實現了運輸過程非接觸式執法監管。
研發了違法建設治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功能模塊,通過對不同時期的衛星遙感影像進行技術分析和人工審揀,篩選出其中的變化圖斑,將疑似新生違建圖斑導入系統,并逐級派遣至街道進行調查核實;調查核實情況再通過系統反饋區(市)審核;市級可隨時進行抽查檢查和督辦督導,形成了發現、識別、查處的閉環防控模式。目前,第一批衛星遙感監測圖斑篩查疑似違建1100余處,相關執法部門均依法調查處置。
更優的數據智能推動更好的部門協同,更好的部門協同挖掘更多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多社會民生服務,而這些場景、服務又會累積更多數據,推動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建設加速,也推動著城市治理進入一個正向循環。
今年以來,平臺共流轉處置案件384萬件,同比上升122.82%,結案率99.47%;同期12345熱線轉辦城市管理問題10.6萬件,同比下降30.17%、。數據顯示,城管部門主動采集發現問題數上升、群眾滿意率上升,群眾投訴問題數日趨下降。
多留一個“接入口”:
讓更多人參與共建共治共享
就在十幾天前,青島“社會救助一件事”正式啟動運行,共12個部門25項救助事項納入“社會救助一件事”,開始受理困難群眾線上、線下救助申請。
今年以來,我市著眼于推進社會救助數字化轉型,統籌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根據全市重點推進政務服務“一件事”和城市運行“一個場景”工作部署,由市民政局牽頭,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市殘聯等部門配合,協調推進“社會救助一件事”建設工作。
據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華玉芹介紹,“社會救助一件事”以信息化系統為支撐,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分散在多個救助職能部門的“單個社會救助事項”集成為群眾視角的“社會救助一件事”,健全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流程,達到全市社會救助事項一門受理,分辦轉辦到相關救助部門協同辦理,辦理結果反饋共享,實現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這種做法無疑為困難群眾更加方便、溫馨地生活,多留了一個“接入口”。不僅于此,在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的過程中,為引導廣大市民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投身城市建設發展,更多地參與城市治理,越來越多的共建共治共享“智”理平臺正在逐漸搭建。
以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為例。平臺打造了更加便民化、服務型的應用場景,實現全社會和多主體管理:平臺通過公眾服務系統,24小時與青島城管微信公眾號等與市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打造多元化民情民意來源渠道,并依靠大數據平臺智能化關聯分析,及時發現和有效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痛點、堵點問題;開發“點靚青島”小程序,設置了我拍我城、城管金點子、有獎舉報、落葉緩掃地圖等十二大模塊,建立起市民群眾了解城市管理、參與城市管理的窗口,實現城市管理問題“掌上報、掌上問、掌上查、掌上辦”;便民攤點信息管理服務模塊,整合全市便民攤點信息資源,匯聚全市200余處攤點群、3萬余個攤位、2500余名流動商販信息,及時發布全民攤點地圖,形成市民群眾網上找攤販、攤販網上找攤位的良性互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注重面向未來的數字化轉型,讓城市建設、治理和發展具有了更堅實的信息基礎,也讓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取向更加明確。相信通過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會真正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讓青島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