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之地,“擠出”570余個停車位!青島這地方有效緩解周邊“停車難”
寸土寸金之地,“擠出”570余個停車位
湛山廣場人員掩蔽工程項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有效緩解周邊區域“停車難”
從高處俯瞰,一邊是高樓林立的商務區,一邊是鱗次櫛比的居民樓,占地1.8萬平方米的湛山廣場人員掩蔽工程項目嵌入其中,成為寸土寸金的沿海一線區域內頗為珍貴的“城市留白”。
冬日的午后,陽光和煦。12月8日,記者在湛山廣場看到,整裝一新的地上公園內,園林綠化、籃球場、兒童游樂區等休閑設施都已安裝到位。中央的下沉式廣場內有不少老年人正帶著孫子孫女玩耍嬉戲。“這里空間開闊,設施齊全,大人孩子都喜歡,我們幾乎每天都過來玩。”望著不遠處正在玩滑板車的孫女,市民沈阿姨笑著說。
這一區域的蛻變,讓沈阿姨在內的不少居民喜出望外。據悉,該項目曾因種種原因閑置達數十年之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終于在去年年初重新啟動建設。在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這處昔日閑置土地如今“重獲新生”,不僅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還切實助力改善提升城市品質。
湛山廣場預計可為周邊市民提供570余個停車泊位。
引入智能停車機器人,有望實現泊車自動化
湛山廣場的“重獲新生”,在給周邊居民帶來全新社區生活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建設商業設施和停車泊位。其中,停車場位于地下一層北側和地下二層區域,預計可為周邊市民提供570余個停車泊位,能有效緩解該區域的“停車難”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該停車場項目還有望大面積引入智能停車機器人。記者在負二層停車區看到,幾位工作人員正在對試點區域的AGV智能停車機器人進行系統調試。“AGV停車機器人主要是利用導航技術、運動控制技術、大數據算法等現代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在停車庫內實現高精度搬運,目前我們正在局部區域進行試點測試。”據青島海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AGV停車機器人投用后,可自動將車輛就近停放在立體車位內,平均取車時間僅150秒,既提高泊車效率,又充分利用了停車空間,真正實現泊車自動化。記者采訪獲悉,目前該停車場項目正處于局部試運營階段,待時機成熟將全面開放。
截至今年11月,老舊小區周邊新增泊位5200個
根據普查結果顯示,我市中心城區(六區)小汽車保有量160萬輛,現有小汽車泊位187萬個,比值為1:1.17,基本滿足規范要求,但區域性、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基本泊位存在較大缺口。中心城區基本泊位128.3萬個,滿足率為80.2%,缺口31.7萬個,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和201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
針對“吃緊地帶”,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聚焦老城區“停車難”問題,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供給,并鼓勵非剛需群體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對于重點區域要利用零星邊角地塊以及地下空間建設立體停車空間;此外還要發動有條件的單位錯時開放共享停車設施。
著眼老舊小區周邊區域,今年我市公共停車場的建設力度加大——截至今年11月,完成老舊小區周邊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12個,新增泊位5200個,緩解基本泊位缺口。
目前,重點區域“停車難”問題均有破題舉措,如中山路歷史城區周邊項目,濟南路停車場已建成投入使用,李村路停車場主體完成,禹城路平原路通道打通項目完成超50%,計劃明年5月完工,六街口綠地地下停車場正在進行土方開挖,計劃年底完成主體結構,龍山人防停車場已按計劃開工,計劃明年8月完成;前期在地鐵樞紐完成5個P+R停車場(即換乘停車場)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又建設完成了火車北站P+R停車場,新增泊位300余個。
“下一步我市將結合老舊小區整治和城市更新改造,挖掘小區內邊角地、綠地、廣場等地塊,見縫插針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并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優勢,采取分類施策的模式,推動各類停車設施聯網共享,彌補基本泊位缺口。”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
打出“組合拳”
攻堅“停車難”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攀升,“停車難”已成為近年來城市的共性難題。如何構建城市停車新生態,提升城市停車建設管理能力,是目前城市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近年來,青島持續不斷增加停車泊位供給,力求破解停車難題。
來自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全市建成公共停車場32個、泊位1.7萬個,另外還有11個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建成后可再增加泊位約9000個,未來三年還計劃建設公共泊位4.5萬個。
今年以來,為更好地發揮公共資源的社會效益,我市還科學研究城市停車資源,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停車設施開放共享,打出了共享停車“組合拳”,讓百姓停車更方便、更文明。
相信通過全市多方合力,我市城市交通環境勢必會極大改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完善,讓“停車難”不再難,進而助力城市品質不斷改善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文/圖)
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系列評論⑥
老城蝶變開啟未來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于高樓林立,而在于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質。守護好“城市之魂”,關鍵是處理好城市建設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做好老城更新工作,不僅關系城市的歷史和當下,更是開啟未來的“城市密碼”。
推進老城區保護更新,要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組織實施,加大推進力度,充分激發老城活力。對很多大城市來說,老城更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老城區特有的城市肌理與空間特征及文化價值越來越突顯;另一方面,老城區的建筑狀況和生活狀態已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形成的共識是,老城更新不能再搞大拆大建,思路要從“開發”向“經營”轉變。這就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老城區注入活力,同時提升其公共價值和居民生
活質量。今年以來,青島老城保護更新工作漸入佳境。濟南路通車、青島灣廣場拆除三座高層建筑、寧陽路銀魚巷投入運營等“大動作”,都宣示著青島復興老城的決心。而作為本土文化發祥地的大鮑島區域,也正在機器轟鳴中醞釀“蝶變”。
擦亮青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片,需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延續城市文脈。老城區是青島的“根”和“魂”,只有精雕細琢,才能打磨好復興的“文章”。
做好老城區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文章,下大力氣發展“四新”經濟,打開發展新空間。城區的老與新,并不是硬幣正反兩面,原有建筑和設施,未必是歷史包袱,也能成為“先發優勢”。只要懂得尊重傳統,守正創新,以變促新,不斷為老城注入新的動能,就能讓文脈長盛不衰。通過對老城區業態的更新,青島開辟了一條老城復興的新路。比如,廣興里附近22個里院街坊,引入工業設計中心、輕餐飲、博物館等業態;館陶路街區引入新金融業態;四方機廠舊址變身“都市科學城”……這些都在留住城市記憶的同時,也為未來發展拓開了無限空間。
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是城市更新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老城更新的過程中,只有以人為本,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在保護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護,才能托起歷史保護與未來創新的共治共興。(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