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紀錄!青島外貿今年有望連跨兩個臺階,突破8000億
外貿發展的成色是青島與世界深層次互動互促的重要觀察維度。
面對正在被重構的世界經濟,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青島需要盡可能突破外部阻力,為要素流動打開通路、疏通堵點,在新的全球貿易網絡中占據有利身位,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找到牢固支點。
青島海關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7734.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5.7%,較2019年同期增長45.4%,占同期山東省進出口總值的29%。
其中,出口4419.1億元,增長29.2%,較2019年同期增長45.9%;進口3315.2億元,增長45.4%,較2019年同期增長44.8%。
橫向比較來看,青島市前11個月進出口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3.7和1.1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和進口增速均在計劃單列市中排名第一。
縱向比較來看,青島市前10個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前11個月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并有望在全年突破8000億元,在青島外貿歷史上首次實現一年跨越兩個千億元臺階的突破。
毋庸置疑,青島外貿發展正向著更高層級進擊,并吸引更豐富的商品流、資源流、人才流、信息流在此互動交融,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開更富有想象的活力空間。這種活力,又將轉化為大大小小的新發展機遇,滋養青島城市能級的進一步躍升。
01
逆風而起,最強引擎“轟鳴”
從4000億元到5000億元的跨越,青島用時6年;邁上6000億元又歷經3年;這一次,青島外貿半年增量超過1000億元,一年間將連續跨越7000億元、8000億元大關。要知道,在青島外貿歷史上,進出口總額年度增量最高值僅680億元。
外貿數據中藏著青島的開放活力——
強大的國際貿易“朋友圈”,是青島外貿強韌的基底。目前,青島與228個國家(地區)有進出口業務往來。前11個月,青島市一般貿易進出口5230.6億元,增長32.5%。青島市對前三大貿易市場東盟、美國和歐盟進出口分別增長49.2%、33.6%和19.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分別增長46.5%、40%。
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靈活經營、敢于創新,還要看活躍的民營中小企業展現“十八般武藝”。今年以來,青島新增進出口企業1051家,有進出口實績外貿企業突破2.1萬家。前11個月,青島市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39.1%,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6.7%,占比提升1.6個百分點。
傅學軍 攝
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疫情反復出現困局,青島制造強市的深厚功力,對鞏固市場、擴大出口發揮了重要支撐。前11個月,青島市機電產品出口2146億元,增長35.5%,占全市出口總值的48.6%,拉高出口增速16.4個百分點。其中,家用電器、集裝箱、汽車零配件和通用機械設備出口分別增長20.2%、99.3%、22.6%和26.2%。
一系列的數據表明,青島外貿在規模創新高的同時,外貿結構也在持續優化,體現出外貿發展的強大韌性。
開放是青島經濟騰飛的起點,外貿在其中扮演了“關鍵先生”的角色。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沿海開放城市基于出口導向的工業化起步,到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分工體系,青島以外向型經濟發展,不斷接收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加大出口貿易,帶動城市工業加快發展,農業剩余勞動力快速流入。“在干中學”的技術進步快速擴散,國內資本積累加快,促進了國內市場需求容量擴大,青島因此形成了一批外貿自主品牌以及有外貿競爭優勢的產業。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我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然而,循環之要,在于暢通。外貿發展正是這暢通循環的關鍵支點。外貿促進了商品和要素流動,只有更充分地集聚全球資源、吸納全球智慧,更主動地對標全球水平、參與全球競爭,青島才能真正服務好國家大局、推動自身發展。
2020年,全國平均外貿依存度是31.9%,出口依存度為17.8%;而青島的兩個依存度分別達到了51.7%和31.3%。數據也一再證明,外貿是青島經濟進位爭先的核心發力點,是城市競爭力再提升的強力爆發點。
02
增強內生力是關鍵
面對今年高速增長的外貿數據,青島既要著眼外部因素,將其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山東、對青島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又要立足自身區位優勢,激發內生動力,敏銳地感知其中閃現的新機遇、蘊含的新動能。
山東省世界經濟研究基地主任、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升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外部客觀原因看,世界其他國家因疫情起伏不定導致經濟復蘇乏力,帶來國際市場對青島出口產品需求增加。但青島在‘穩外貿’中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著力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發展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等外貿新業態,對這一‘亮眼’成績的取得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進口原油在港口需要多久完成檢測、卸貨、轉運?一年前在青島完成這一流程最快周期是兩天。如今,得益于青島自貿片區施行的進口原油“先放后檢”模式,走完全部流程僅需半天。這樣的創新之舉在青島已成為工作的常態。
今年以來,自貿青島片區形成143項改革創新成果,截至10月末,進出口、實際外資分別增長72%、85%。上合示范區推進17項制度創新成果,成功舉辦上合組織國際投資貿易博覽會。據膠州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上合示范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共開行國際班列524列,同比增長45.6%。今年,青島還創造性落地中荷首個“前展后倉”項目,通過打造貿易全流程的新型海外倉,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實現供應鏈的高效對接。
傅學軍 攝
更多的“硬核”舉措正在青島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中形成。今年以來,市商務局聯合海關、稅務、外管等口岸部門,落實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創新突破攻堅年各項措施。聚焦疫情以來訂艙難、訂艙貴問題,商務、口岸、交通、港口等各部門單位積極行動,“點對點”聯系服務,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8月12日,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正式轉場運行,這是山東省首個最高等級4F機場。“空中通道”正成為青島開放型經濟新的上升空間。
有力地政策服務保障,為青島外貿新業態的生發成長提供了沃土。7月9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在外貿“新賽道”上,青島正勇于向創新突破要增量。
青島跨境電商增勢迅猛,今年1-10月進出口規模突破260億元,增長6倍,成為外貿市場的絕對“黑馬”。
全新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開展得如火如荼。作為市場采購貿易全國試點,青島即墨國際商貿城適用全國通關一體化模式,正助力一大批小微紡織服裝制造企業加快走出國門。試點以來,即墨市場采購貿易累計出口超150億元。
一系列外貿“新勢力”正為青島擴大全球貿易合作“朋友圈”不斷提速,越來越多外貿企業正乘勢快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03
借RCEP東風再上層級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2022年1月1日,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正式生效在即。青島外貿企業如何搶抓機遇,用好區域一體化的政策優勢,擴大與RCEP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一個毫不夸張地比喻,RCEP就是青島外貿在8000億之上再創新高的強勁“東風”。
此時,正是全面梳理RCEP的政策,并與青島外貿發展優勢相匹配的最好時機。
傅學軍 攝
對青島的中小外貿企業來說,RCEP不單純是利好,也意味著競爭會更加激烈。因此,加快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提升營銷管理能力,提升青島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變得更加迫切。
今年四季度以來,有關普惠制關稅優惠取消的消息尤為引人關注。
10月25日,海關總署發布公告: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32國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中國海關總署對此解讀時認為,這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中國陸續從各發達經濟體的普惠制待遇中畢業。”
但凡事總有兩面性,在一些國家關閉普惠制關稅優惠大門的同時,更大的開放之門正從另一側打開。
RCEP達成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原產地累積規則,這一規則被廣泛認為是RCEP在貨物貿易領域最有經濟價值的成果。根據原產地累積規則,在確定產品原產地資格時,可將RCEP協定其他成員國的原產材料累積計算,以達到最終出口產品增值40%的原產地標準,從而更容易享受到優惠關稅。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表示,“與雙邊的自貿協定相比,擁有15個締約方的RCEP累積規則將進一步降低產品獲得關稅減讓的門檻,更有利于擴大產品出口”。
為進一步提升原產地管理水平,青島海關已設立全國首個關地共建的原產地證書審簽中心——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原產地證書審簽中心,打造RCEP等自貿協定實施“一站式”綜合政務服務體系。
近日,青島又印發了《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先期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結合與RCEP成員國合作基礎和地緣優勢,意欲打造參與RCEP的重要前沿和示范基地。
青島理應借RCEP東風,通過廣泛、深入調研,梳理影響青島高水平對外開放出現的“難點”、“堵點”,通過分析原因、查擺問題、精準施策,加快改善全市營商環境,大幅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站上外貿發展的新起點,青島唯有把握大勢、提前謀劃、超前布局,下好“先手棋”,才能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取得新的突破、實現新的超越。
作者|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