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百科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癥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癥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癥狀。整個結腸以橫結腸中部為界,分為右半結腸和左半結腸兩個部分,此兩部癌腫的臨床表現確各有其特點,茲分述如下:
(一)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粗大,腸內糞便為液狀,這段腸管的癌腫多為潰瘍型或突向腸腔的菜花狀癌,很少環狀狹窄,故不常發生梗阻。但是這些癌腫常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臨床上可有腹痛不適、大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中國醫學健康網1.腹痛不適 約75%的病人有腹部不適或隱痛,初為間歇性,后轉為持續性,常位于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如腫瘤位于肝曲處而糞便又較干結時,也可出現絞痛,應注意與慢性膽囊炎相鑒別。約50%的病人有食欲不振、飽脹噯氣、惡心嘔吐等現象。
2.大便改變 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排便次數增多,與癌腫潰瘍形成有關。待腫瘤體積增大,影響糞便通過,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出血量小,隨著結腸的蠕動與糞便充分混合,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試驗常為陽性。
3.腹塊 就診時半數以上病人可發現腹塊。這種腫塊可能就是癌腫本身,也可能是腸外浸潤和粘連所形成的團塊。前者形態較規則,輪廓清楚;后者形態不甚規則。腫塊一般質地較硬,一旦繼發感染時移動受限,且有壓痛。
4.貧血和惡液質 約30%的病人因癌腫潰破持續出血而出現貧血,并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甚至全身惡液質現象。
(二)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細,腸內糞便由于水分被吸收變得干硬。左半結腸癌多數為浸潤型,常引起環狀狹窄,故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慢性腸梗阻。腫塊體積較小,既少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故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現象,也不易捫及腫塊。
1.腹部絞痛 是癌腫伴發腸梗阻的主要表現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慢性梗阻時則表現為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部分性腸梗阻有時持續數月才轉變成完全性腸梗阻。
2.排便困難 半數病人有此癥狀,隨著病程的進展,便秘情況愈見嚴重。如癌腫位置較低,還可有排便不暢和里急后重的感覺。
3.糞便帶血或粘液 由于左半結腸中的糞便漸趨成形,血液和粘液不與糞便相混,約25%患者的糞便中肉眼觀察可見鮮血和粘液。
結腸癌轉移1.結腸癌的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約50%的患者會發生術前或術后肝臟轉移。資料又顯示:約有30%的患者在手術前已有B超或CT無法檢測的陰匿性肝轉移。結直腸癌肝轉移灶切除術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經轉移患者長期生存率的治療方法。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適合手術切除,且其中70%術后復發。
2.結腸癌的淋巴轉移,淋巴轉移一般依下列順序由近而遠擴散,但也有不依順序的跨越轉移。
(1)結腸淋巴結位腸壁脂肪垂內。
(2)結腸旁淋巴結位鄰近結腸壁的系膜內。
(3)系膜血管淋巴結位結腸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間淋巴結組。
(4)系膜根部淋巴結位結腸系膜根部。
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后淋巴轉移的機率增多,如漿膜下淋巴管受侵,則淋巴轉移機會更大。
3.血行轉移一般癌細胞或癌栓子沿門靜脈系統先達肝臟,后到肺、腦、骨等其它組織臟器。血行轉移一般是癌腫侵犯至毛細血管小靜脈內,但也有由于體檢時按壓瘤塊、手術時擠壓瘤體所致,甚至梗阻時的強烈蠕動皆可促使癌細胞進入血行。
4.侵潤與種植癌腫可直接侵潤周圍組織與臟器。癌細胞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粘膜上,脫落在腹腔內,可種植在腹膜上,轉移灶呈結節狀或粟粒狀,白色或灰白色,質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水等。
診斷結腸癌早期癥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②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③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④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⑤腹部可捫及腫塊。
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下列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一)肛管指診和直腸鏡檢 檢查有無直腸息肉、直腸癌、內痔或其他病變,以資鑒別。
(二)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雖長25cm,但75%的大腸癌位于乙狀結腸鏡所能窺視的范圍內。鏡檢時不僅可以發現癌腫,還可觀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潤范圍。通過乙狀結腸鏡可以采取組織作病理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提供更高的診斷率,國內已廣泛應用,操作熟練者可將纖維結腸鏡插至盲腸和末端回腸,還可進行照相,確是一種理想的檢查方法。
(三)x線檢查1.腹部平片檢查 適用于伴發急性腸梗阻的病例,可見梗阻部位上方的結腸有充氣脹大現象。
2.鋇劑灌腸檢查 可見癌腫部位的腸壁僵硬,擴張性差,蠕動至病灶處減弱或消失,結腸袋形態不規則或消失,腸腔狹窄,粘膜皺襞紊亂、破壞或消失,充盈缺損等。鋇劑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更有助于診斷結腸內帶蒂的腫瘤。
(四)癌胚抗原(cea)試驗 對早期病例的診斷價值不大,但對推測預后和判斷復發有一定的幫助。
目前對結腸癌的大規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實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見上述結腸癌可疑征象時,及時選用合適的檢查方法,早期作出診斷,特別是遇到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務必進一步追究其原因。
鑒別診斷(一)結腸良性腫物 病程較長,癥狀較輕,X線表現為局部充盈缺損,形態規則,表面光滑,邊緣銳利,腸腔不狹窄,未受累的結腸袋完整。
(二)結腸炎性疾患(包括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 腸道炎癥性病變病史方面各有其特點,大便鏡檢都可能有其特殊發現,如蟲卵、吞噬細胞等,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X線檢查病變受累腸管較長,而癌腫一般很少超過10公分。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可進一步確診。
(三)其它 結腸痙攣: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為可復性。闌尾膿腫;有腹部包塊,但X線檢查包塊位盲腸外,病人有闌尾炎病史。
治療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并可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它支持治療。
手術治療1.術前準備 除常規的術前準備外,結腸手術必須要做好腸道準備包括①清潔腸道:手術前二天進少渣或無渣飲食;術前1~2天服緩瀉劑,若有便秘或不全腸梗阻者酌情提前幾天用藥;清潔灌腸,根據有無排便困難可于術前一日或數日進行。②腸道消毒:殺滅腸道內致病菌,尤其是常見的厭氧菌如脆弱擬桿菌等,以及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其藥物前者主要是應用甲硝唑(滅滴靈),后者可用磺胺類藥物,新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等。腸道準備充分,可減少術中污染,減少感染有利愈合。
目前國內外一些醫院有采取全腸道灌洗方法作腸道準備,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制的灌洗液(含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及腸道消毒劑,保持一定的滲壓),用量4~8升,蹲坐于排便裝置上。可同時達腸道清潔和消毒的目的。
2.手術方法(1)右半結腸切除術適用于盲腸、升結腸及結腸肝曲部的癌腫。切除范圍:回腸末端15~20公分、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的右半,連同所屬系膜及淋巴結。肝曲的癌腫尚需切除橫結腸大部及胃網膜右動脈組的淋巴結。切除后作回、結腸端端吻合或端側吻合(縫閉結腸斷端)。
右半結腸癌切除術保留結腸中動脈 右半結腸癌切除術切除結腸中動脈右半結腸癌切除術(2)左半結腸切除術 適用于降結腸、結腸脾曲部癌腫。切除范圍:橫結腸左半、降結腸、部分或全部乙狀結腸,連同所屬系膜及淋巴結。切除后結腸與結腸或結腸與直腸端端吻合。
左半結腸癌切除術(3)橫結腸切除術適用于橫結腸癌腫。切除范圍:橫結腸及其肝曲、脾曲。切除后作升、降結腸端端吻合。若吻合張力過大,可加做右半結腸切除,作回、結腸吻合。
(4)乙狀結腸癌腫的根治切除 根據癌腫的具體部位,除切除乙狀結腸外,或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作結腸結腸或結腸直腸吻合。
乙狀結腸癌切除術(5)伴有腸梗阻病人的手術原則 術前作腸道準備后如腸內容物明顯減少,病人情況允許,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術中要采取保護措施,盡量減少污染。如腸道充盈,病人情況差,可先作腫瘤近側的結腸造口術,待病人情況好轉后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術。
(6)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 腫瘤局部侵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若腸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腫瘤遠側與近側的短路手術,也可作結腸造口術。如果有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癥狀。
- 結腸癌常識
- 結腸癌患者飲食有哪些該注意的?
- 潰瘍性結腸炎惡變為結腸癌的可能
- 專家答疑:結腸癌中期能活多長時
- 湖湘專家答疑:結腸癌遺傳嗎?
- 結腸癌癥狀
- 簡介:幾種常見的結腸癌的癥狀表
- 專家講解常見的結腸癌的并發癥
- 下面來介紹一下結腸癌晚期的癥狀
- 幾種常見的結腸癌的癥狀淺析
- 結腸癌治療
- 結腸腫瘤應該如何治療?
- 結腸癌的治療能夠用門靜脈灌注化
- 結腸癌的治療可以用手術方法
- 結腸癌的治療可以用多種方式
- 結腸癌晚期
- 晚期結腸腫瘤該如何護理?
- 中毒是結腸癌晚期癥狀之一
- 如何護理結腸癌晚期患者呢?
- 結腸癌晚期癥狀有哪些特點呢?
- 結腸癌飲食
- 結腸癌的注意3大事項
- 哪些飲食易導致結腸癌
- 結腸癌會傳染嗎?
- 結腸癌的并發癥有哪些
- 結腸癌護理
- 腫瘤專家解析結腸癌的護理怎樣做
- 湖湘專家:結腸癌患者術后調理要
- 各類結腸癌穿孔的處理方法簡介
- 結腸癌手術后的日常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