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打造中國藍色硅谷 青島打造中國藍色硅谷 青島打造中國藍色硅谷 打造“中國藍色硅谷”戰略的提出,為青島發揮海洋科研優勢、集聚海洋科研資源、提升海洋產業能級,在科學發展的主題下,尋找新的區域發展動力、強化區域競爭能力,奠定了意義深遠的平臺。同時,也為加快推進海洋高端產業集聚區建設,進一步發揮青島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龍頭作用,提出了更為高遠的戰略目標。 青島打造“中國 在中國,沒有哪個城市像青島這樣,新中國成立之后的60多年里,一直占據著海洋科研城的名號。 從中科院海洋所、黃海水產所等國內最早一批海洋科研機構在這里創建,到如今國家深?;?、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國字號海洋科研大項目落戶青島,這座城市一直扮演著中國向海洋進軍領路人的角色。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聚集于此,讓青島在中國海洋科研的版圖上奇峰突起,無人能出其右。 2011年,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島順勢而為,在國內率先提出打造“中國藍色硅谷”的發展戰略。而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正是這一戰略得以實施最有力的依托。 站在研發最前沿 10月24日,南海路7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宋林生研究員正在和課題組的其他成員交流下一步的工作。由他作為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 “海水養殖動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發機理與免疫防治的基礎研究”剛剛獲得立項?!半m然這個項目是基礎研究,但對整個海水養殖產業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宋林生說。 “今年我們所有兩項973項目獲科技部立項。”海洋所科研與開發管理處副處長程培周告訴記者,另一個“熱帶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暖池的結構特征、變異機理和氣候效應”項目致力于海洋氣候的基礎研究?!澳壳昂Q笏谘械?73項目共有六項,對于一個科研單位來說,這是很少見的?!?/p> 在青島市科技局,副局長蓋健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依托單位和首席科學家均在我市的973計劃海洋科研項目已達15個,累計獲得資助經費已突破4億元?!斑@個數字占到973計劃海洋科研項目數的91%。” 此外,國家863計劃海洋科研項目,青島承擔的數量也占到55%。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19位院士,5000多各類海洋專業技術人才構成了青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而在這些人中,很多人都出自青島的同一所高校:中國海洋大學。“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985’高校,從這里走出了9位院士,走出去數以萬計海洋科教和管理的領軍和骨干人才。他們馳騁海洋,探索極地,撐起了國家海洋事業的半壁江山。”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說起海大為中國海洋事業所做的貢獻,不無自豪。 更讓吳德星驕傲的是,經過80多年的積累,海大以水產和海洋生物研究為特色的植物學與動物學、以海洋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地球科學、以海洋工程及海洋信息技術為特色的工程技術3個學科領域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論文被引頻次進入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列。 吳德星告訴記者,把海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類海洋大學”已列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這也給了海大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引領產業新方向 提起青島海洋科研的成果,所有人都會提到海水養殖的“五次浪潮”,這每一次的大潮涌動都是從青島發端—— 以曾呈奎為代表的科研人員采取人工低溫培育法培育出海帶夏苗,為中國海藻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礎; 張偉權研究員將南美洲白對蝦成功引入我國,并取得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藝研究的重大突破;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福綏院士引入海灣扇貝,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廠化育苗及全人工養成技術體系; 雷霽霖院士提出“工廠化養殖”新模式,催生了以鲆鰈類為代表的海洋魚養殖產業; 張國范研究員在國際上首次將皺紋盤鮑種內雜交和雜種優勢應用于大規模生產,最終培育出生長快、品質優的新品種。 如今,青島一方面鞏固著自己在海水養殖領域內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則把自己的創新實力擴展到了其他海洋科研領域。 2010年1月,在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和他的團隊,憑借“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項目捧回了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實現了山東省、青島市,也是我國海洋水產領域在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項上零的突破。 在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中心,管華詩向記者展示了剛剛生產出的幾個海洋寡糖標準品,“目前全球只有我們這里能生產海洋寡糖標準品,可以說我們是這個行業標準的制定者。”這是繼研制成功PSS(藻酸雙酯鈉)開啟中國海洋藥物先河之后,青島的科學家再一次為我國海洋制藥業的加速發展提供堅實動力。 近些年,麥康森院士在海洋飲料領域、侯保榮院士在海洋防腐領域、高從院士在海水淡化領域均有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現?!皣液Q髣撔鲁晒?,青島的獲獎數量占全國50%。”在蓋健看來,聚集了如此多的海洋科研機構與海洋科研人員,青島也自然會產生引領中國海洋科研及產業的豐碩成果。 “在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觀測與環境預報技術、近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船舶制造維修技術、海洋環境工程技術等領域,青島目前都擁有了比較深厚的研發積累?!鄙w健表示,未來青島海洋科研發展的方向,將瞄準海洋基礎科學、近海應用技術和深海應用技術,爭取取得一批重大研究突破。 全力積蓄新優勢 隨著“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成功突破5000米下潛深度, “蛟龍號”的家——青島國家深?;匾查_始被人們所了解。 在即墨鰲山衛的柴島與草島之間,國家深海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招標日前正式啟動,這也標志著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五個深?;亟ㄔO工作進入到實質運行階段。 “未來國家深?;氐陌l展有利于凝聚全國深??茖W研究的力量,吸引國內外海洋科技高端人才,提高深海調查勘探技術能力?!鄙詈;毓芾碇行闹魅蝿⒈HA告訴記者,國家深海基地還將成為深海產業孵化的橋頭堡,“通過基地的建設,可以將青島打造成為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制造、深海生物及生物基因研究利用、深海戰略資源勘探與開采保障的深海產業基地。” 與深?;叵嗑嗖贿h,是已經進入內部裝修階段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這個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五支“國家隊”共同參與組建的實驗室,是國內唯一一個海洋類國家實驗室。它建成后,將成為提升中國海洋科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此外,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已進入二期建設,中科院的光電院、蘭化所、軟件所、聲學所青島研發基地相繼落戶高新區和嶗山。山東大學青島分校不久也將開工建設。4000噸級中國最大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今年將正式下水,明年交付青島科研機構使用。 這些高層次創新平臺的建設,以及新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引入,為青島打造中國的“藍色硅谷”,繼續充當中國海洋科研的領先者,無疑再添重要砝碼。(記者 趙笛 段曉東 林剛) |
上一篇:全力積蓄新優勢
下一篇:海洋經濟發展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