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5月17日訊 今天下午,“民生在線”特別邀請了青島開發區工委(區委)副書記、管委(區政府)副主任(副區長)、西海岸出口加工區管委會主任馬衛剛做客,和廣大網民一起以“橋隧時代話民生”為主題與網民進行了在線的交流。網談參與人數8283人次,網民在線有效提問262個,馬區長在線回答網民提問46個。新聞網記者將在網談結束以后對于網民反映的熱點問題進行跟蹤報道。 青島開發區工委(區委)副書記馬衛剛(一排右一)與網民在線交流 (攝影 周琦) 以下為本次網談實錄: 開場語: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借這個機會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開發區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天網談的主題是“橋隧時代話民生”,受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工委書記、開發區工委(黃島區委)書記、管委主任張大勇同志的委托,我非常愿意就這個主題以及大家關心的問題同各位網友展開交流。 黃島建區30多年,特別是 1984年設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以來,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由當年不足10萬人的荒野漁村發展成為目前總面積2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萬的青島西海岸國際化的新城區。在編制“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進行了全面認真總結,可以概括為五大歷史性變化:綜合經濟實力、產業結構調整、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城區功能、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400億元到1000億元的跨越,人均近2.5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0%,連續突破1000億元、2000億元大關,躍上3000億元平臺,年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35家、過百億元的5家;成為第五個GDP、工業總產值分別超過1000億元、3000億元的國家級開發區,以占青島市不足3%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市近1/5的GDP和實際到賬外資、1/4強的工業總產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純收入分別達到2.7萬元和1.2萬元,分別是2005年的2.1倍和1.7倍。 今年6月底膠州灣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同時通車,長期以來困擾青島西海岸的跨海交通問題將會得到徹底解決,“青黃不接”歷史的結束一方面將使黃島迎來了同城發展的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也使黃島更好地融入到了青島“環灣型”國際化大城市的發展格局中。 借力“橋隧時代”新機遇,“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以國際標準提升工作、以本土優勢彰顯特色”的要求,充分考慮國家產業布局調整和“橋隧”貫通后我區全面融入青島“環灣型”城市新格局等因素,大力加強生態、文化、社會“三大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城市功能、體制機制、社會管理等“五個轉型”,構建創新黃島、幸福黃島、宜居黃島、文明黃島、和諧黃島等“五個黃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民生普惠社會保障機制,促進富民增收,重點推進教育、衛生、住房等一批民生保障工程項目,全面建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的普惠型福利社會,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數。力爭到2015年全部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百萬元以上,實現城鄉就業1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下,職工醫保、居民醫保統籌支付水平提高10個百分點,新農合參保率鞏固在99%以上,建設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的國家級開發區。工作中,我們非常重視網友們對開發區的關注,并將其作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保障民生、改進工作的重要方式。如何把握“橋隧時代”來臨機遇,統籌“教、醫、養、業、居、安”等民生問題,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做到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能暢所欲言,對開發區的發展多提意見和建議,我們會認真解答大家的提問,傾聽大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努力把開發區的民生工作做好,為大家服好務。 非常感謝青島新聞網“民生在線”欄目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與包括黃島區在內的廣大網友和市民進行直接交流溝通。
|
上一篇:城陽區區長劉圣珍網談實錄 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