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生獻出的八股論文明顯“不成體統”,是不是改變的時候到了?教育部早就不再反對各學校的試驗,但這畢竟有挑戰傳統的意味,最妥當的辦法是在“暗中實踐”,而不要公開認賬,否則等于把自己擺在了輿論的風尖浪口。川大新聞系就已經被輿論選中。盡管它及時表示媒體對它多有誤讀,具體的方案有待公布,但輿論是有生命的,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長,這恐怕也是新聞系的一課。 ????四川大學新聞系主任 ????張教授提到的“多樣化畢業設計”包括,在社會媒體上發表作品。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張教授的完整表達,據我所知,張教授并不那么信任社會媒體的品質,怎么會讓他的學生去仰仗這些媒體,并且還要湊篇數呢。 ????依筆者對張教授的了解,覺得他應該同意這樣的做法:即在大學里提供學生新聞操練的空間。即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設計的空間———學生的“自媒體”里來操練。每一個學生都自制網站———新聞的,學術的,甚至購物交友的都好。一個班或者一個系的同學,合辦一個網站,以及視頻節目,辦一個電臺,一張報紙,如果“日報”太鋪張,至少一個“周報”。讓學生們從一二年級就開始這樣的操練,讓他們盡早熟悉網絡制作,新聞采寫編輯印刷出版的各個環節。讓他們平時做常規的社會調查,一有“大事”學生記者就出發(記者證并不壟斷調查權,依據憲法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記者,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人也有可能做記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擔當學術、人文和技術導師。 ????未來社會的媒體應該有兩個傾向,一是精神品質,終將與真正現代社會接軌,二是網絡化,網絡的影響力正在趕超紙媒。大學生在學校做這樣的封閉操練,就是面向未來。我多么希望大學生在相對可以高貴一點的校園受到更純粹的訓練,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再去適應社會。我非常不愿意未來的新聞人還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屈從于媒體的現實,就跟它一起沉浮。我還相信,假如給大學生們足夠的條件,假如他們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做出的媒體,可能比現在正在流行的市民媒體更像媒體。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想像,也許很不實際。但要真能這樣訓練下來,也許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怎樣設計自己了。 |
上一篇:收購悍馬商務部的大印該不該蓋
下一篇:出租車業應改革份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