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雙星闊步前進的汪海 【青島驕傲——我們與共和國同行】 編者按 9月25日,由青島市總工會和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勞模協會、青島新聞網承辦的“青島驕傲——我們與共和國同行”勞模代表座談會在黃海飯店舉行,張瑞敏、汪海、常德傳等18名全國勞模應邀出席。在共和國60華誕即將到來之際,青島新聞網推出“青島驕傲”系列報道,追尋這些勞模不平凡的足跡,折射青島發展和共和國 汪海已經和雙星一起走過了30多年。30多年來,汪海以杰出的管理能力,在企業管理和管理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形成符合中國實際、體現民族精神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帶領雙星人在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潮中,在國民經濟過冷過熱的多次起伏波動中,在國有3000家制鞋企業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實現“一枝獨秀”, 并發展成為一個擁有鞋業、輪胎、機械、服裝、熱電、印刷、繡品、三產配套在內的八大行業,橫跨二十三個產業的綜合性制造加工業中國500強特大集團。資產總額60億元,出口創匯3億美元,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雙星鞋市場銷量連續15年穩居行業龍頭地位,雙星是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雙星專業運動鞋、雙星旅游鞋、雙星皮鞋、雙星輪胎”四個中國名牌的國有企業。雙星創造了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創造了勞動密集型國企發展的奇跡。 60年代,汪海是英姿颯爽的軍人 30年多來,汪海以一個民族企業家的精神和志氣,帶領雙星人沖破計劃經濟束縛,創造了中國企業界一個又一個奇跡。雙星最早主動進市場,通過改體制、換機制,創出了目前6萬人的大集團,管理人員不足40人的局面;最早主動進行“二產”轉“三產”,不僅解決了企業調整所形成的富余人員,而且成為當時青島乃至全國國有企業中第一個涉足三產行業的企業;最早以企業名義舉行記者招待會,引起國內外的轟動;最早提出名牌發展戰略,并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吁“創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名牌”;最早掙脫外貿舊體制的束縛,成為同行業首家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和出口創匯最早突破5000萬美元的企業;最早推行“東部發展、西部開發”戰略,主動將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為國有企業的戰略轉移樹立了榜樣;最早完成了由產品微利的制鞋企業向科技含量高的輪胎、機械行業的成功轉型,實現了從給人做鞋到給車做“鞋”的成功跨越,創造了“小吃大(吸收合并原華青輪胎)”、“快吃慢(收購重組原東風輪胎)”、“國有吃國有”的發展奇跡。 汪海在全廠大會上做動員講話 30多年來,雙星實現了三個跨越:產品跨越(從最初黃顏色解放鞋到現在上萬個花色、五顏六色鞋的海洋)、行業跨越(從給人做鞋到給汽車做“鞋”,創造了小吃大,改造了鄉鎮企業,實現了快吃慢,改變了國有企業,實現了國有吃國有,成為輪胎行業的一匹黑馬)、產業跨越(從單一制鞋產業向多產業跨越)。實現了三個創造:創造特色的中國企業文化理念;創造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方法;創造性地提出創民族品牌是最大的政治。堅持了三個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跟著市場走、圍著市場轉、隨著市場變的經,越是民族的越是自己的越是最好的經。 與此同時,汪海本人先后獲得首屆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扶貧狀元、國際優秀企業家貢獻獎、世界風云人物、中國經濟十大新聞人物、中國最受關注企業家、中國企業改革紀念章、中國民生行動先鋒、30年中國品牌人物貢獻獎、影響中國改革30年30人等上百項榮譽。 在中國首屆20位優秀企業家中,如今還在國有企業這個舞臺上表演的也只有汪海一個人了。可以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新形勢下,在中國傳統加工業如何適應市場,融入全球經濟的大課題面前,他用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在雙星的發展實踐中,探索出了社會主義特色國企發展的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