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是個無可諱言的現實命題,沿襲下來怪狀重重,破解起來阻力更大。教師節前夕,教育部評出第五屆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統計發現,100位獲獎者中,擔任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的占到九成,還有人身兼幾種職務,不帶任何官職的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9月11日《長江日報》) ????教學名師官帽如云,似乎不算一件好事情。這就好比所謂影視歌三 ????上過大學的都知道,官至院長校長一級,上課早就不是什么常態性工作了,對學生來說,不要說聽課,就是見一面都不容易,所以各家大學的校報上幾乎每周都有“某某校長或院長親切接見學生代表、親自下宿舍去食堂”云云的新聞。因此,他們當上教學名師顯然不如“優秀官員”來的讓人信服。每每遇到類似問題,輿論總會呼吁“讓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這個說法聽起來很美,卻多是海市蜃樓,原因既不在于高校行政化已經積重難返,也不在于為人師表的專家教授集體患上了官癮追逐癥,而恰恰在于高校管理職業化與學術利益配置機制雙重錯位。 ????有關于此,不妨看看教學名師官帽如云的雙重隱語。首先,高校行政管理缺乏秩序與規則,往往是“教”而優則仕,典型的是校長遴選機制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空降不斷,在此背景之下,整個高校管理層往往背離了職業化管理的軌道,教得好的就來當官,職稱高的就來掌權,這也就是為什么作為最有知識的地方、高校的績效管理反而糟糕得很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名師戴官帽是大勢所趨,被評為全國名師竟然沒有一官半職,反而很讓人費解;其次,學術利益配置機制錯位,我們總是說學術要獨立要有學格,問題是做學術的也要吃飯,也要買別墅坐轎車,可是,如果沒有一官半職,學術優秀者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都難以順利兌現,正因如此,名師當官也是個補償機制,以當官的收益彌補虧空的學術利益配置,平心而論,這不能怪教授怨名師,而應該看看我們究竟能給“裸名師”們怎樣的日常待遇。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當官的名師是吃虧的,值得敬仰,個人支出的道德成本卻很高昂。 ????教學名師官帽如云,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卻因其明晃晃的悖論而很扎眼。名師一旦官職多多,則如同“空中飛人”的經濟學家一樣,“想當年” 的意義甚于身先士卒的價值。這樣的榜單,恐怕還會讓公眾產生一種聯想:是不是鼓勵名師往官位發展?不然,十個人左右的分量,在百人大軍中多少有點不合群、多少也有點寂寞。作者:宋桂芳 |
|
上一篇:大學既是官場領導自成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