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之一,艾伯特·愛因斯坦因為他的相對論在全世界享譽盛名。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愛因斯坦在探尋這個美妙理論的路上,經歷了多少艱難和坎坷。又有多少人知道,作為一個普通的父親,愛因斯坦是怎樣牽掛和深愛自己的兩個兒子。
本周,一批1915年期間的愛因斯坦通信被首次公開,并被刊登在
了最新一期的美國《時代周刊》上。
對于愛因斯坦來說,1915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雖然早在此10年前,他就已經形成了相對論的理論構想,但直到這一年,他才真正提出了最終使自己功成名就的廣義相對論。為了論證這個引人入勝而又無比美妙的理論,愛因斯坦幾近瘋狂地工作。
對于愛因斯坦來說,那是一段非常痛苦的時期。他與妻子米列娃的婚姻已經出現嚴重裂痕。米列娃帶著她和愛因斯坦的兩個兒子——11歲的漢斯·艾伯特和5歲的愛杜阿德離開身在柏林的愛因斯坦,前往蘇黎世生活。
與此同時,由于一戰期間的食物匱乏,愛因斯坦的胃病加重了許多,只有表姐埃爾莎·愛因斯坦(后來嫁給了愛因斯坦)在身邊照顧他。
大兒子期望爸爸來看他
本周首度公開的這批愛因斯坦私人信件,揭示了這位天才在1915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在情感和科學上的掙扎。最早的兩封信寫于1915年4月初,是愛因斯坦的大兒子漢斯·艾伯特(愛因斯坦昵稱他為阿杜)寫給父親的。他在信中央求父親,在春假時前往蘇黎世看他和弟弟愛杜阿德(小名泰特):
親愛的爸爸:
你知道嗎,泰特已經會乘法和除法了,而我現在正在學幾何。我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平時媽媽會給我出題,到時候我也可以跟你這樣。可是最近你為什么都不寫信給我們了呢?我一直在想:“復活節的時候你會來這里,到時候我們就又能有爸爸了。”
阿杜 父子間靠信件聯絡
由于戰爭,愛因斯坦無法前往蘇黎世看望兒子,不過他給兒子寫去了明信片,答應他會在7月份帶他去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度假。愛因斯坦還對自己的兒子喜歡幾何表示高興,還說自己像他那么大的時候,“最喜歡的消遣”就是幾何學了,“可是那時候沒人可以演示給我看,所以我只能通過看書學習。”
愛因斯坦是多么希望能和兒子在一起,教他數學啊。但這個愿望卻不能實現,這讓愛因斯坦感到非常遺憾。于是,他希望通過信件來多少彌補一點,“如果你每次寫信的時候都告訴我你學會什么了,我可以給你出題目讓你來解答呀”。他還給兩個孩子各寄了一個玩具,并叮囑他們要好好刷牙。“我也是這樣做的,所以現在我的牙齒才能保持得很健康。”
夫妻嫌隙影響父子關系
然而,一家人的關系還是惡化了。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在通信中,因為錢和度假時間的安排發生了爭執,1915年6月,漢斯·艾伯特給愛因斯坦寄了一張簡短的明信片,對父親提出的度假計劃進行了答復:
親愛的爸爸:
這種事情你應該跟媽媽商量,因為在這里不是我一個人說的算。不過,如果你對媽媽的態度那么不好,我也不想和你一起去度假了……
A·愛因斯坦
從署名完全可以看出,在這封信中兒子態度的冷淡。漢斯·艾伯特再也不用爸爸對自己的昵稱“阿杜”,而是用和父親在寫正式信件中同樣的簽名“A·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相信,這張明信片一定是米列娃教兒子寫的,于是他決定和自己的新歡埃爾莎一起去度假。在此次公開的一封寫于1915年7月的信中,他向自己的朋友、蘇黎世的醫學博士桑戈,這樣解釋了自己的決定:
親愛的朋友桑戈:
我的好兒子這幾年來,因為我前妻,已經和我越來越疏遠了。我前妻是個愛報復的人,而且她很狡猾,外人尤其是男人經常都被她欺騙了……本來我早已決定要在7月份去蘇黎世,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即使我去了我也根本別想見到孩子們。所以在最后一刻我決定,在格廷根進行廣義相對論的演講時,去塞林放松放松,我的表姐(埃爾莎)和她的孩子已經在那里租好房子了。
A·愛因斯坦
用諾貝爾獎金換離婚
1915年11月4日,愛因斯坦在格廷根發表了自己有關廣義相對論的第一次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闡述了自己的新方法,盡管他承認自己還沒有得出精確的數學公式。當天下午,他一結束自己的演講,就給大兒子寫去了一封百感交集的信:
以后每年我都會盡量和你們待上一個月的,好讓你們能有爸爸的陪伴和愛護。你們可以從我這里學到很多好東西,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給你們的。我通過如此艱辛的工作所得到的東西,不應該僅僅對陌生人有價值,更應該對我的孩子有著特殊的價值。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完成了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份論文。等你們長大以后,我會把它都告訴你們……我經常太專心工作了,連午飯都忘了吃。
之后,愛因斯坦接連提交了三份報告,并最終提出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科學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
然而,在與家人的關系上,愛因斯坦卻無法得到自己期望的和諧。他最終決定和米列娃離婚,并提出:只要米列娃同意離婚,他將把自己以后獲得的諾貝爾獎獎金全部給她。盡管當時還沒有獲得這一殊榮,但愛因斯坦對此非常自信。米列娃在考慮了一個星期后,同意了愛因斯坦提出的條件。幾年后,當愛因斯坦果真獲得諾貝爾獎時,米列娃用他的獎金在蘇黎世購買了三套公寓。
小愛杜阿德(泰特)后來因為精神病被送進蘇黎世附近的一間精神病院,在那里度過了余生。
漢斯·艾伯特的命運則要好得多。他后來進入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學習工程學(當年愛因斯坦和米列娃也就是在這間學校相遇的)。之后,他又成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