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科院與香港一所大學組織的《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調查》近日新鮮出爐。說是“調查”,其實又是一份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單。道是“新鮮”,無非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有所求圖熱鬧。
廣大市民是從自身的生活境遇、生存質量和對未來的可預期程度來判斷其所生活城市的真實發展水平、受益程度和這種發展
趨勢與自身的關聯程度的。拿這把“人本的標尺”衡量,渲染種種所謂的“調查”或“排名”,非但收不到鼓舞士氣、增強信心和提升城市凝聚力的正面效應,反倒令大多數市民心生反感和厭倦。
若一定要說它有什么實際價值,那么在我們眼里,它與同樣華而不實的種種“現代化排行榜”、“現代化進程表”異曲同工,無非是長期被扭曲的“政績”和“政績觀”的另類花樣宣泄罷了。
優質產品、著名商標、免檢商品花錢可買;市場占有率、藥品有效率、疾病治愈率花錢可買;論文、學位、文憑、科研成果花錢可買;稱號、頭銜、榮譽花錢可買。當一個社會沒有什么“買”不到時,人們如何又能不懷疑針對城市聲望的所謂排行榜單就能獨善其身而不受銅臭的污染?
當人們厭倦和不屑于“調查”或“排名”之類的所謂社科研究成果時,原本就稀少的社科資源被無謂浪費,學術研究的風氣進一步敗壞。更具“殺傷力”的是,如此社科研究氛圍下,國內出不了一流的社科研究成果,出不了一流的社科研究人才,直接或間接誘導年輕一代的社科工作者“無利不起早”……
毫無疑問,人們尤其是老百姓,對改革的期待與改革的實際效果存在著顯著的落差。這與改革的不配套、不協調以及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有直接關聯。在今天,處于攻堅階段的改革本身亟須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成果進行指導。不可思議的是,一方面,改革所需的理論指導成果寥寥,另一方面,那些排行榜單之類的所謂社科研究成果卻批量產出,這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大問題呢?
一言以蔽之,熱衷于排行榜單的研究和發布,與年甚一年的社會科學研究的趨“利”傾向有關。而在為利“起早”的背后,又直接或間接反映著社會科學研究方向、定位和指導思想的長期紊亂、落伍和脫節……(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