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華)老家的一位親戚最近剛當上村委會主任,聽說北京的一家公司“實力雄厚,代理銷售各地特色農產品”,開出的條件十分誘人。但等他千里迢迢來京考察時,發現對方只是家中介公司,而且先向他收取了100多元的資料費,接著又讓他交1000至3000元不等的合作保證金。
我的這位親戚這才起了疑
心,只好找我幫忙出個主意。我問他從哪兒看到的信息,親戚從兜里掏出一張皺皺巴巴的紙,是從某本小冊子上撕下來的小廣告,上面列出的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果然高于市場價。我埋怨他不該如此輕信,他說咱村種出來的東西可好了,紅棗個大肉甜,西瓜皮薄籽少,但就是不知道咋吆喝,沒有銷路,賣不出個好價。好不容易聯系個買家,誰承想還差點被騙。
他的遭遇絕非個例。這些年我國的農產品生產總體上進入了供求大體平衡、豐年有余的新階段,許多農民由于生產經營分散、信息不暢通、缺乏銷售平臺,普遍存在農產品“賣難”的現象。有的優質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有的因為沒有銷路而大量積壓,甚至爛在地里。
農產品“賣難”的原因有很多。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做好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等工作外,更重要的是構建一套完善的農產品營銷促銷體系。政府部門無疑應該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改變重生產、輕營銷的工作思路,幫助農民兄弟大聲“吆喝”,把優質農產品推銷出去。應加快農產品信息平臺、銷售平臺的建設步伐,如在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建立信息聯網系統等,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同時通過一系列營銷策劃來提高本地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解決農產品“賣難”,還應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建立各種農業專業協會組織。他們的“吆喝”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視,對他們應大力引導和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