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審計署29日發布審計公告,公布了五個專項審計和審計調查結果。其中對18所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發現,至2003年末,18所高校債務總額72.75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45%,其中基本建設形成的債務占82%。
中國農大校長陳章良將大學負債歸咎于“政府投入沒有達到《教育法》的要求”。從現象來看
,陳章良的說法并不算錯,但是如果我們追問一句:為什么在政府投入不達標的情況下,各高校依然“霸王硬上弓”、一味加快擴招的步伐呢?我想,不外乎這樣兩個原因:
高等教育職能定位走入誤區,擴張沖動在所難免。這些年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本走向了一種“規模擴張”式的商業投資之路。這種日益嚴重的產業化思路,直接導致高等教育已將隨意透支當作了一種習慣。
高等教育承載著很強的“政績情結”。高校的規模決定了升格,而升格又關乎著政績,思想上重視是肯定的。但是重視又有不同的出發點。教育是長線投資,回報較慢,所以通過高額負債方式,既風光了眼下,又可以把包袱層層推向下一任,何樂而不為?
一座大學動輒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的負債,怎么填補?指望通過教育高收費、亂收費來彌補嗎?在人們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教育市場化還難成氣候的今天,這有著相當的難度;指望自身管理出效益嗎?那更不可能。最終的埋單者,還只能是政府財政。而比埋單更深刻的教訓,還是應該冷靜面對嚴酷現實,好好反思一下為什么會走出這樣的彎路了。(馬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