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將結束“特殊期”,進入“常規監管”
本報訊 (記者 賈浩森)
經歷了五年的熊市之后,中國股市在2005年由于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開始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業在2005年經歷了劇烈的震蕩。
證監會決戰2005 綜合治理驟然提速
股市前期連年低迷,使依托其生存發展的證券公司元氣大傷,出現大面積的虧損。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度114家主要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9.44億元,利潤總額為-103.64億元。扣減資產減值損失后,利潤總額為-149.93億元,出現全行業虧損。
實際上,由于連年處于“熊市”,證券公司從2003年起就開始大面積虧損。隨著虧損時間的延長,隱藏在無限風光的證券公司背后的諸多違規操作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比如,違規理財、挪用保證金、挪用客戶債券、賬外經營等,導致一批券商的風險暴露,給股市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中國證監會從2004年8月開始,展開了對證券公司的綜合治理工作,目的是對證券公司進行大規模的清理重組。據統計,2003年中國共有131家證券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治理,到2004年底只剩下114家。在此期間17家證券公司消失,其中不乏南方證券、華夏證券、大鵬證券等大公司。
2005年,證監會對證券公司的綜合治理工作驟然提速。清算、托管、重組、再重組,一時間成為大多數券商的重生之路。
6月中旬,匯金公司向中國銀河證券注資100億元。
8月,證券公司的重組達到高峰。上旬,匯金公司兩度出手,注資申銀萬國證券公司25億元,另提供貸款15億元。同時,注資國泰君安證券公司10億元,另提供貸款15億元。同月,兩家證券傳出將引進外資股東的消息:瑞銀集團投資17億換取北京證券20%股權,花旗、匯豐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有意進入湘財證券。
還是在8月,天同證券、華龍證券、中關村證券、昆侖證券等同時宣布正在實施重組計劃。
進入9月,由于力保全面股改的順利進行,證券公司重組暫時告一段落。
三個月后,治理工作再次啟動。11月初,剛剛成立不久的投資者保護基金首次出手托管廣東證券。
2006年伊始,廣發證券受證監會委托,托管河北證券。
另外,在2005年證監會先后核準了13家創新類(A類)證券公司及首批7家規范類(B類)證券公司。證監會對證券公司按照ABCD四類分類監管的思路,正在逐步推進,“留下50多家”是行業內比較公認的說法。
整體面貌好轉 有望進入常規監管
經過一年多的綜合治理,證券業的整體面貌開始好轉。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證券行業的風險大幅釋放,證券公司的違規現象總體上得以遏制。截至2005年6月底,與綜合治理前相比,證券公司違規理財減少36%,挪用保證金減少48%,挪用客戶債券減少59%。通過并賬、清理、核銷、剝離,賬外經營減少58%。
據莊心一介紹,證監會基本摸清了證券公司的底數,并且從一批優質公司起步,啟動了證券公司信息公開披露制度的實施,完善客戶保證金存管制度。截止到目前,已有50余家公司實現了客戶保證金獨立存管,其中2家實現了第三方存管,70余家公司的自營和客戶結算備付金賬戶已經分開。自2004年10月初開始,全面制止了未經批準的集合理財和三方監管委托理財業務,暫停了新的個人委托理財。完善自營業務的監控機制,對自營證券交易實行賬戶全部報備、交易所實時監控,對異常交易行為實行一線快速反應、稽查提前介入。
自2004年以來,處置了15家高風險證券公司,其中14家已實施關閉。立案稽查嚴格打擊違法活動,同時發布了創新試點類和規范類證券公司的評審標準,使好公司取得創新試點資格,進行業務創新。
整個證券業經過綜合治理,逐步趨向良性發展。來自證券業的各種信息表明,自2004年起著手開展的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有望在今年10月結束“綜合治理特殊時期”,進入“常規監管期”。
據悉,進入常規監管期的標志主要有三個:歷史形成的券商高風險違規業務清理完畢;券商財務指標符合法規、規章特別是即將出臺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要求;券商合規經營不存在大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進入常規監管期并不表明券商綜合治理工作的結束。相反,意味著券商監管工作進入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