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通地產品牌發展中心主任薛風:2005年宏觀調控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相對較大,但是我個人認為,在所有的政策當中,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影響最大的是銀行關于提高開發貸款門檻的規定。
房地產開發的特性,使銀行成為開發企業惟一的債權融資出口,銀行要獨立面對開發商、建筑商與個人
消費者三個方面的信貸風險、首先是開發資金的信貸依賴于銀行,其次是物業抵押的信貸依賴于銀行,再次是購房的消費信貸依賴于銀行,種種依賴讓銀行的風險防范面臨多種壓力。為了盡可能地防范風險,銀行出臺了開發商四證、五證齊全并保證有不低于35%的自有資金投入等開發貸款條件。為了進一步防范房地產業對銀行產生的風險問題,估計明年銀行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嚴格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條件。
從2005年來看,3月17號,央行調整了銀行信貸,取消了貸款的優惠利率,恢復到6.12%的基準利率,同時對不同購房者采取不同的優惠政策。部分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的城市和地區的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將由現行的20%提至30%。對銀行而言,這一規定含義豐富,既給了銀行上調首付的主動權,又體現出一定的強制性。而為了為了嚴格房貸,銀行都增加了其他評估。這些評估包括客戶過去在該行的信用記錄和對該行的忠誠度。
而從中央政府來看,六一新政的實施矛頭直接指向房地產界的投資以及投機者,政策出臺到現在,半年多的時間,已經發揮了非常明顯的效果,整個市場正在朝著房價理性回歸的目標前行。
結合中央政府和央行的房地產宏觀調控和金融調控,青島市也出臺了系列措施來維護房地產市場的規范化行為,一方面促進誠信企業健康發展,一方面使房產交易信息更明確化、透明化,使不良企業的欺詐行為和消費者的惡意炒房行為無處遁形,有效地維護了公眾的利益。
綜合上述情況,宏觀調控下,對開發企業而言,雖然銀行嚴格控制了開發貸款條件并將繼續加緊防范措施,但是,品牌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將比以往相對容易;而對銀行而言,在加強對開發企業貸款條件的同時,消費者的金融理財意識也增強了,這樣不僅規范了以往的金融體制,而且有效地規避了銀行貸款風險。除此以外,新的體制促使更多的民間投資出現,替代銀行分擔部分風險。從政策方面看,地產企業進入優勝劣汰時期,以往靠“圈錢”、“圈地”,獲取高額利潤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部分企業向規模性擴張發展,以做大做強為目的。一部分企業以打造精品為切入點,形成獨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從而提升項目的質量。
(本版撰稿:鞠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