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青島擁有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海爾,全國馳名商標11件,中國名牌產品44件,獲得全國質量管理獎的企業4個。獲獎總量位居國內同類城市首位。這些名牌產品和企業已經成為推動青島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據統計,2004年青島工業名牌企業經濟規模已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50%以上,其利稅更是占到整個青島市利稅
總額相當高的比重,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脊梁。
縱觀青島市品牌經濟發展的歷程,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努力和社會的支持,共同構成青島品牌經濟發展三大因素。
根本保障———政府引導加支持
政府通過創建公平、有序的法制環境、市場環境,順勢引導,運用市場手段和社會力量,營造和優化著品牌成長的硬環境和軟環境。
加大對名牌企業的技改力度。青島市政府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通過財稅杠桿,加大對名牌企業技改支持,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八五”以來,青島市每年都根據企業的申請,排出30個名牌企業重點改造項目,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從立項實施,到投產達產,實行一條龍的服務。比如青島啤酒集團,1978年產量只有4萬噸,通過增加技改投入,1992年集團的產量達到24萬噸,去年青啤年銷量已達到370萬噸,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2%以上。它的出口量占到全國啤酒行業的50%以上。
發揮名牌的優勢實行強強聯合。青島市政府通過資產劃轉,整合、重組,先后組建了海爾、青啤、海信、雙星、澳柯瑪等一批名牌企業集團。比如利用海爾的名牌效應,原來的海爾電冰箱廠,吸收進青島冷柜、青島空調柜、青島洗衣機等企業,在短短的時間內,海爾的整體規模和效益大大提高。
此外,青島市政府始終將優秀企業經營者,作為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市政府在加大監督力度的同時,率先在名牌企業實行年薪制等改革措施,從根本上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推動名牌企業的發展。
根本動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青島的名牌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和制造技術的時候,始終瞄準國外的先進技術。青啤集團1979年就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設備,使先進設備與企業獨具特色的生產技術相結合,推動產品質量穩步提高。海爾1984年從德國引進最先進的冰箱技術,海信引進日本松下彩電的生產技術,澳柯瑪則是和瑞典的麗度公司合作,使其主導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積極實施資本運營,保證名牌的規模優勢。“九五”以來,海爾、雙星、海信、澳柯瑪這些企業,充分依靠名牌技術和管理的優勢,實施資產重組和資本運營,實現了品牌和經濟規模的互動。在擴張的模式上,海爾集團主要突出企業文化無形資產,盤活了一些休克的有形資產,向世界500強沖擊;海信、澳柯瑪主要是通過控股擴大自己的實力,依托品牌優勢不斷進入新領域;青啤集團主要利用技術和國際品牌,實行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拓展了市場空間。
實施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增強名牌的活力。青島名牌企業不斷調整和完善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建立起決策科學、反應迅速、管理高效的技術創新決策和管理體系,構建了充滿活力的研發系統。目前青島市有10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這些中心不僅每年為企業研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而且承擔了國家級的重點技術攻堅項目。青島的名牌企業還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國內外專家不僅參與企業新產品研制,而且還承擔企業決策咨詢和重大項目的評估。
建立國際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逐步跨入國際品牌行列。青島的名牌企業加快了和國際跨國公司合作的步伐,目前海爾和日本的三洋,澳柯瑪和美國的GE公司,青啤和美國的AB公司,黃海橡膠和香港科技黃埔以及意大利的公司,青鋼集團和韓國的鋪下建立了戰略聯盟。
重要基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名牌的創立和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品牌經濟的發展中,青島市號召每一個企業都要把目標定位在創名牌產品上,把宣傳名牌、保護名牌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建立爭創名牌的激勵機制,表彰和獎勵創國家獎項的有功人員。政府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作用,利用法律保護名牌產品,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不斷加大力度,為名牌企業的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建立和完善品牌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利用國內外各類媒體,加強對品牌企業的宣傳和推介,動員全社會爭創品牌和保護品牌。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定機制,建立企業家信息庫,逐步形成市場化配置職業經理人。通過建立人才激勵約束機制,來激發名牌企業經營者的全能和活力。此外,積極發揮名牌經濟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為品牌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品牌經濟給青島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讓青島更加明晰了發展的思路。目前,青島進一步加速品牌培育,開始多層面、全方位構筑城市的品牌集群,實現品牌經濟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來源:《人民日報》 (2005年10月17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