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
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
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后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后從中國攫取了臺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并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折”,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后取整個中國,進而吞并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占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于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余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干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里,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余人。“九一八事變”后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后,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于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后,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后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于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后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余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雙方投入兵力400余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余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后,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并直接派遣空軍志愿隊與中國空軍并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余國志愿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后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