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局局長唐會禮:要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大力推動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強威海港與青島港及威海區域內港口間的相互合作,錯位競爭,聯動發展;以“前港后廠”、“前港后區”等方式,全力打造臨港工業園區,發展大進大出的臨港經濟接軌青島,交通先行。我市交通行業如何主動率先實現與青島對接、為全市接軌青島當好先
鋒?全市接軌青島加快發展工作會議結束后,就這一問題,記者采訪了市交通局局長唐會禮。他表示,要緊緊抓住這次機遇,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公路和港口的規劃、建設、對接,為我市接軌青島、加快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撐。
唐會禮說,實現與青島的交通對接,首先要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大力推動區域交通一體化。目前我市正抓緊制定與青島同步的、既分工合作又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體系規劃,完善沿海港口、公路、綜合運輸樞紐布局,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支持系統。在打造“兩小時城際交通圈”中,全力抓好國家重點公路項目威乳高速公路建設,千方百計加快榮萊高速威海段立項審批工作,爭取2006年上半年開工建設,2007年與威乳高速同步竣工通車,實現威海至青島公路主通道升級改造。積極推動我市與青島及半島城市間的客貨運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威海至青島間的港口集裝箱運輸及專線運輸,以威海貨運網為平臺,推動貨運企業進一步加強與青島及周邊城市貨運市場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在與青島交通網絡對接中,關鍵是實現港口間的相互合作、聯動發展。對此,威海交通系統有什么新的思路?唐會禮說,我們首先要搞好港口定位,將威海港口定位為青島港的喂給港,主動接受青島港的輻射和帶動,與青島港錯位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在威海市區域內,形成以威海港為區域中心港,龍眼港、石島港、蜊江港為地區性港口,張家埠港、乳山港等為地方輔助港的分工合理、層次分明的港口群。威海港重點發展集裝箱運輸,主要從事國際近洋運輸和威海港至青島港轉世界各地遠洋外貿集裝箱運輸業務,充分發揮威海距韓國、日本海上距離比較近的地緣優勢,使我市近洋外貿貨物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流通,遠洋運輸貨物可以以較為低廉的運輸成本,運往青島轉口世界各地。威海至青島外貿集裝箱航線自2003年8月開通以來,集裝箱吞吐量以年35%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長,完成的箱量占威海港集裝箱總吞吐量的30%多,目前我市正在協調運力,進一步加大航班密度,增加箱位,爭取達到天天班,實現出口集裝箱貨物的無縫對接。
唐會禮說,青島港是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與青島港加強合作是當務之急。我們不僅要學習引進青島港成功的發展經驗,還要借助青島港的人才和設備優勢加快威海港的發展,目前我們正在與青島港商談人才培養、設備轉讓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探討與青島港實現更深層次、更廣層面上的合作,充分利用青島港資金雄厚的優勢,商討合作建設大型深水集裝箱、原油、礦石等專業泊位,使以青島為目的港的船舶在威海裝卸。
唐會禮說,為加快接軌青島、融入半島城市群,我市及時調整了港口建設計劃,將威海港三期工程與規劃中的四期工程同時開工建設,新的工程將建設2個5萬噸級泊位、2個7萬噸級泊位和2個10萬噸級泊位,預計2007年底完工交付使用。同時,威海中心港計劃在“十一五”期間,新建泊位10個以上,其中集裝箱、滾裝作業區和散雜貨作業區全部建成,石油儲備庫、煤炭、礦石等進出口儲備基地部分建成,使威海港貨物年吞吐量達到1億噸,跨入億噸大港行列。到“十二五”中期,全市港口新增萬噸級泊位29個,新增吞吐能力5000萬噸。今年下半年還將按一級公路標準開工建設疏港公路,并與全市公路主骨架網相銜接,以進一步提高威海港的集散功能。在與青島港口的對接過程中,還要加快對全市港口資源的整合,把威海港作為區域中心港,采取分步實施的原則對其他部分港口進行整合。第一步,“十一五”期間,以威海港為主,整合威海灣內的港口碼頭,使威海港吞吐量2年內翻兩番,達到4000萬噸。第二步,以資本為紐帶,把石島港、龍眼港與威海港進行整合。第三步,將部分經營不善、發展前景不好的港口或碼頭的經營權轉讓給造船業比較發達的日本和韓國,引進外資和先進的造船技術,變港口為造船基地。
唐會禮表示,要利用接軌青島的大好機遇,全力打造臨港工業園區。我們將充分發揮港口和地域優勢,以“前港后廠”、“前港后區”等方式,全力加快打造臨港工業園區的步伐,發展大進大出的臨港經濟。初步計劃是,在威海港新區逐步建設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大型保稅倉儲基地,建設貨物集散分撥中心和臨港園區,鼓勵中外投資者在園區內從事貿易、加工、倉儲、物流分撥運輸及其他貿易。在龍眼港、石島新港發展船舶修造業,建立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要通過臨港工業區的建設,努力實現港區聯動,把港口做大作強,促進全市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信息來源:威海市地方商務之窗)
(信息來源:山東地方商務之窗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