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向外界宣布,海爾“雙動力”被納入2006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提案。這是繼海爾熱水器“防電墻”技術后,海爾集團又一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被納為國際標準提案。在海爾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背后,凝結著海爾人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情愫。
“國門之內無名牌” 在叫響“海爾-中國造”之初,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說過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國門之內無名牌。海爾人解釋說,中國市場是國際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國際市場的競爭。要想成為世界名牌,必須在每個地方成為本土化的國際化名牌。
海爾進行“本土化的國際化名牌”實驗是從最發達的美國開始的。1999年4月,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生產基地奠基,年設計生產能力為50萬臺,在美國冰箱企業中排名第六。從此,標志著海爾集團第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誕生,即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羅來納州。這一當時引起極大爭議的做法,現在已成為海爾實現本土化國際品牌的里程碑。
如今,海爾一發不可收,東南亞海爾、中東海爾、歐洲海爾……到目前,海爾已擁有30個海外制造基地和海外貿易公司。2004年,海爾實現出口創匯突破10億美元,海外生產海外銷售突破10億美元;在美國200升以下冰箱市場中海爾占30%以上的份額,居第一位。今年前4個月,海爾出口創匯和海外生產海外銷售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0%和50%。
“品牌背后是創新”
2004年初,世界品牌實驗室評選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海爾成為國內唯一入選的品牌,實現了中國自主品牌零的突破。對海爾而言,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對海爾員工而言,這是心心相印共創新的結果。
在海爾工業園,一位員工對到訪的記者說:“從漢字筆畫看,名牌是一個口,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品牌是三個口,三人成眾,三口為品,那需要大家心通才成。”
盡管十幾年過去了,但海爾中試事業部部長陳志海至今記得當年225冰箱的研發情景。225冰箱是第一個整套外觀使用注塑材料的冰箱,是海爾自主開發的首套塑料模具的首個成果。為了這套模具,技術人員日夜忙碌,每天睡不了幾小時,終于在很短時間內研制成功,使海爾冰箱的外觀上了一個臺階。
像225冰箱一樣,在海爾創新的故事很多:小小神童洗衣機的誕生、17小時完成邁克冷柜樣機、拜訪老師產生的“空調器換氣裝置”、由一位新媽媽建議而來的能洗“奶瓶”的洗碗機……海爾創新涉及范圍廣泛,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從當初的6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大腳印促使員工成績分享,失誤互幫,到眼下正在進行的SBU(策略、事業、單位)流程再造,海爾的每名員工都以一個自負盈虧的創新主體對市場負責,對海爾品牌負責。
海爾“中國創造”叫響世界
2004年5月,在巴黎舉行的第95屆法國列賓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由中國海爾集團推出的世界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洗衣機,在GE、西門子、惠爾浦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參展產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唯一的國際發明金獎,開創了中國家電產品的先河。
海爾人說,“雙動力”只是海爾諸多自主發明專利中的一件。海爾彩電以3A高清為技術主導的數字流媒體播放系統、海爾P7彩屏筆形照相手機、海爾變頻冰箱、自動擋滾筒洗衣機、“防電墻”熱水器、“臭氧消毒”洗碗機……這些發明專利已達249項,是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家電企業。
小河涓涓終于成就大河澎湃。海爾在自主創新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終于能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建設制定。截止到去年,海爾集團累計參與了86項中國國家標準的制修訂,2項標準已進入國際標準提案。一個是電熱水器的防電墻技術,國際標準審查要通過五步,現在已經通過了四步;再一個就是洗衣機的雙動力技術,全世界的洗衣機一共是三類:亞洲波輪式,歐洲滾筒式和美國攪拌式。現在,第四種方式就是中國海爾的雙動力。
中國標準化協會秘書長馬林聰說:“專利技術的升華就是標準,雙動力式洗衣機標準的誕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創新技術成功轉化為暢銷產品,從量到規模再到格局,迅速的產業化擴張成就了世界第四種洗衣機標準。”一些業內人士則稱,專利影響的只是一個或若干個企業,標準影響的卻是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海爾“雙動力”入圍國際標準,不但將推動洗衣機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還標志著中國企業正在提升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中的地位,把“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新華社青島6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