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產量連年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原本是煤礦安全生產“保護傘”的工程技術人員卻大量流失,這一現象已成為影響煤礦安全生產的一大軟肋。煤炭行業專業人才的匱乏,以及部分煤炭企業對技術人員作用的忽視,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安全生產法執法檢查組成員的重視。 水城礦業集
團公司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的一家大型煤礦,2004年生產原煤630萬噸。公司董事長魏永柱說,2004年1月至今年3月,集團工程技術人員流失多達51人,但與此同時,卻幾乎沒有一名相關人員進入。 專家認為,對煤炭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視不夠,則是導致相關方面人才匱乏的重要因素。有關統計表明,國家原有的15所煤炭院校以往每年都要培養派遣近萬名采礦、選礦、通風安全和地質測量人才充實到生產第一線。但目前,全國每年招收的采礦地質專業新生只有500人左右,其中不少學生畢業后還“不愿意到煤礦工作”。 目前,煤礦工人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工,對他們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更成為其中的薄弱環節。“很多事實一再證明,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大都是由于‘人’的原因,如由于相關專業知識的不足,導致的安全意識不強、操作不當等等。”孫華山說,部分煤礦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或者幾個礦共用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等現象,更是對煤礦的安全生產構成極大威脅。 新華社記者張宗堂(據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