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電要由自來水公司供水,這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黃島發電廠,“天經地義的事”卻偏偏成了“過去式”。通過“向大海要水”,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黃島發電廠每天發電所需的市政用水由過去的2000噸降到零噸,勝利實現了“讓水于民”,為緩解日益緊張的城市用水形勢,開辟了一條嶄
新的路徑。 該廠廠長李濟英告訴記者,黃島發電廠現總裝機容量73萬千瓦,承擔著青島近50%的發供電任務,是典型的用水大戶,日用水量在7000噸左右,其中,企業自備水源供水能力為5000噸,剩下的2000噸缺口則由市政用水補充。不僅如此,一旦自備水源的供水管道出現問題,為維持正常的電力供應,該廠將被迫全部使用市政用水。1996年,該廠因超計劃用水支付了780萬元的高額水費,既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又加劇了原本緊張的城市供水形勢。 這種局面在海水淡化設備上馬后迅速改觀。去年,我國首臺3000噸/日自主知識產權海水淡化設備,在黃島發電廠投入運行并實現向鍋爐系統供水。自此,該廠逐步減少對自來水的依賴,從最初的每天2000噸,逐步下降到1000噸、400噸、100噸……到今年年初,該廠所需的市政用水穩定在零噸,一舉告別了自來水。李濟英介紹,海水淡化水的純度遠遠高于自來水,而且,與傳統方式相比,每噸可降低成本2元左右。 據悉,黃島發電廠正計劃建設日產1萬噸的海水淡化設備,這套設備投產后,該廠將成為全國首家全部采用海水淡化水解決生產用水的發電企業。(本報記者林剛本報通訊員曹典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