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20日專電(記者汪延)3月份車市回升的速度,讓汽車生產廠家和經銷商有些出乎意料。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當月全國各地乘用車銷售25、6萬輛,比上月增長72、79%。由于市場對低價位車的追捧,具有價格優勢的自主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有所上升。比如奇瑞,挾年初大幅降價之威,奇瑞的銷售
躍上了月銷萬輛的平臺。今年1-3月,奇瑞轎車完成銷售34951多臺,比去年同期增長42.7%同時,自主品牌的另一只領頭羊-吉利也出現了較快增長,3月銷售12010臺。這些情況都表明,雖然2004年自主品牌轎車在市場銷售以及市場份額出現嚴重下滑,但經過市場洗禮,奇瑞、吉利等一批自主品牌依然存活,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當前的車市回暖,對于處在十字路口的自主品牌企業有著重要意義。在經歷了去年車市低迷和價格大戰之后,自主品牌企業確實需要有個機會喘口氣,冷靜應對新的競爭形勢,調整今后的發展思路。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當前自主品牌銷售的回升,仍然是傳統的低價策略的成功。以奇瑞為例,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集中在小型車QQ上,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十萬元以上的東方之子,今年再度出現嚴重下滑。這意味著奇瑞欲借中高端產品提升品牌形象,進而追求合理利潤的初衷仍未實現。而低端產品經過多次降價,利潤被進一步攤薄,很難擔當為自主品牌企業積累資金、經驗的重任。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即使車市真的出現了新的增長周期,在總體產能遠遠大于實際銷量的現在,自主品牌已不能像前二年那樣,借助市場的井噴,做增量的文章。僅僅依靠降價"一招鮮",將會削弱自身的實力,帶來更為惡劣的競爭環境,對自身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是隨著跨國公司營銷策略的轉變,自主品牌企業的價格優勢正在被抵消,降價產生的效應將越來越有限。以奇瑞為例,當初奇瑞推出8萬元風云時,所謂的老三樣售價都在10多萬元,現在,捷達已降至8萬元,富康更是最低降到了7萬元以下。實際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汽車市場銷售中,已將自主品牌擠逼到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中低端產品的狹小區域,再加上跨國公司正加大零部件本地采購以及本地研發的比例,通過提高國產化率來降低成本。其中低端產品價格降至以前屬于自主品牌轎車的區間,自主品牌的發展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
二是由于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日益重視,其技術轉移、產業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深,將使知識產權的保護變為貿易保護的"利器"。當前自主品牌企業通過外包和委托設計,獲得了一些有知識產權的車型,但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平臺的企業鳳毛鱗角。特別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ABS等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以及其他重大共性技術的研發猶顯不足。跨國公司與自主品牌企業間研發差距將更加突出。
三是跨國公司技術和產品轉移的速度加快,促進其品牌在中國的推廣。它們的營銷能力、經驗和成熟的服務都與成長中的自主品牌形成反差和對比。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如何學會品牌營銷,學會構建銷售網絡,學會在服務中增值,實現品牌效應的最大化,都還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值得贊許的是,盡管車市出現了較長時間的低迷,盡管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自主品牌企業也仍在艱難中堅持發展戰略的調整。其低價競爭策略正被全面競爭的策略所替代。一些企業已開始投入大量資金打造全新的銷售網絡,健全和完善各種服務手段,以培養消費者對自身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尤其可喜的是,近來華晨、奇瑞、吉利等一批自主品牌企業相繼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新車型、發動機、變速箱,表明了自主研發的深度有了大力拓展
凡此種種都表明,雖然汽車工業的劇烈競爭比預期更早到來,自主品牌的表現仍然讓國人充滿期待。但是,在汽車市場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面對實力、能力和經驗都優于自己的競爭對手,自主品牌企業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命運決定了自主品牌企業無論是在品牌建設上,還是研發能力的,都只能是持之不懈的長跑,而不是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