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艾滋病患者請到家中同吃同住

被小朋友圍住簽名
“青年志愿者”桂希恩下鄉宣傳防艾
病人是他心中永遠的牽掛
2001年5月,他將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帶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做全面的檢查,醫院將他們安排住進一棟將要拆掉的兩層宿舍樓。此舉立即引起鄰居們的抗議,面對重重壓力,桂希恩把5名艾滋病患者接到自己家中,與這些病人同吃同住,以此向公眾表示與艾滋病患者正常的生活接觸不會被傳染。今年2月19日中午,湖北浠水的艾滋病患者萬曉(化名)來到中南醫院找桂希恩看病,桂希恩帶著她做了各種檢查,中午安排她吃了中飯。萬曉給桂希恩帶來了兩瓶洋酒,趁桂希恩出去給她配藥的時候偷偷放到桂希恩的辦公桌下。
因為艾滋病,萬曉感到“自己兩口子已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她記得:“桂教授每次來住處看我們總給我們資助,給我們做檢查時,都不戴手套。我有時還提醒他防護一下。他總是搖搖手對我笑笑說,沒事,這樣不傳染。”
桂希恩回到辦公室時細心發現了她的這一“小動作”。他“威脅”萬曉:“這樣我就不再給你瞧病了。”萬曉流著淚說:“每次都給您添麻煩,我們都不好意思。”桂希恩說:“省下錢把病治好,撫養好孩子,比送什么東西給我都好。”
臨走之前,桂希恩叮囑她要按時服藥,并讓她去藥店配另外的兩種藥,“這兩種藥在藥店比醫院便宜。”
他的心總是牽掛著許許多多艾滋病人。去年10月2日,一位被確診為艾滋病的病人要回應城,中南醫院安排了艾滋病培訓中心的一名護士護送病人。出發前,桂希恩突然出現在大家面前,一定要親自將病人送回,他說:“這個病人的愛人拋棄了他,父母也不接受他,不把他安頓好,我不放心。”
桂希恩隨救護車出發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協商,讓病人得到妥善安置后方才返回武漢。
低調的態度不低調的事業
在新聞界,桂希恩一直是很難采訪的對象,他不喜歡和記者打交道,這讓記者們大感頭疼。春節前,作為與桂希恩相熟的本報記者數次通過中南醫院宣傳部向桂希恩表達了采訪的愿望,均被他拒絕。與他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不斷增多,記者感覺到桂希恩不愿意和記者打交道,還有另外一番原因。揭開中原地區艾滋病的現狀,他曾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現在防艾雖然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重視,但他的工作仍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他選擇低調,不希望破壞現有的和諧。桂希恩不像一位68歲的老人,他的記憶力驚人,他能準確叫出病人的名字,并記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他許多年以前的資料都保存完好,隨時都能找到。然而,問起他自己的事,他卻總是笑笑說:“我想不起來了。”
做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
1960年,桂希恩即將大學畢業,同學們都想方設法留在大城市,桂希恩的父親桂質庭、母親許海蘭都是武漢大學的知名教授,他完全有條件留在武漢,但年輕的他心中有一個抱負——將自己的所學獻給缺醫少藥的邊區人民。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這一愿望時,父親桂質庭對他說,你以后的路由你自己選擇,你只要把握一點,做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
在青海,桂希恩主要從事的是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青海的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76年,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桂希恩調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原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工作,當了一名傳染科醫生。
幫助農民是一生的安慰桂希恩從不張揚他的過去。他經常下農村,并常對
學生說:“不到農村一線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是農民給了我們糧食,也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我能用知識去幫助他們這是我一生的安慰。”桂教授跑遍了湖北的二十多個縣,很多時間是在“三九”、“三伏”天的寒暑假,因為那段時間他可以帶著學生一同前往。
為實驗親身注射干擾素
1985年,為了開展國內的出血熱治療,他從美國帶回了基因工程干擾素。由于這種干擾素為1000萬單位,需要進行臨床實驗,桂教授將這種干擾素注射進自己的體內,結果高燒50℃。他是我國第一個接受基因工程干擾素注射的人,也是我國第一個使用基因工程干擾素的醫生。
從1985年到1987年,他連續三年都到鐘祥進行出血熱防治工作,每次一去就是三個月。1986年底,在鐘祥進行病毒唑治療出血熱的臨床實驗,要過年了,同去的人都走了,他一個人堅持了下來,既當化驗員又當醫生,240例臨床實驗他一人就完成了80多例。
四年工作拉響艾滋警報
1999年夏天,桂希恩的一位來自河南上蔡的學生告訴他一件事,村里很多人得了一種怪病,發燒、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還有一些人已死于這種“怪病”,向老師請教這到底是什么病。幾天后,桂希恩就來到上蔡縣文樓村。第一次抽了11人份血樣回來,結果10人艾滋病檢測呈陽性。第二次抽140人份血樣回來,一半艾滋病是陽性,而且他們都賣過血。
從當年開始,桂希恩數十次深入到河南艾滋病高發區,傾其所有為當地人提供檢測和治療的幫助,并開展家屬內傳播和母嬰傳播的研究。
在長達4年的“地下”工作后,艾滋病高發區的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艾滋病高發區就這樣被發現。
桂希恩發現艾滋病高發區,不僅揭示了中國艾滋病感染者之眾,而且還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國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血液傳播。這對中國防治艾滋病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人物簡介
桂希恩,68歲,武漢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兩次赴美國進修學習。八十年代末被國家衛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醫務工作者”稱號。
1999年,桂希恩發現了中國艾滋病第一高發區——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2004年2月,他因在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貢獻,成為第4個“貝利-馬丁獎”的獲得者。2004年6月,他從中南醫院感染科主任的位置上離職,主要負責湖北省艾滋病臨床指導培訓中心的工作。
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04十大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活動中,桂希恩被評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頒獎詞對他是這樣評價的:一個教授做的五年,可以影響中國五百年。(文/錢忠軍
田巧萍 高翔 孫曉娟 攝影/錢忠軍 高翔)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