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庚申猴年——80年代第一春
 1980年時的一個普通場景,路上的人們表情輕松愉快,也有了燙發的女性,人們的面貌悄悄改變。
25年前,也就是編者出生的1980年,被當時的人們稱為“80年代第一春”。剛剛撥亂反正的中國人,公審“四人幫”,唱出了“莫讓年華付水流”的旋律。
農民王本躍開始了包產到戶的嘗試,廚師陳愛武寫了一封針對部長的揭發信,科學家陳春先邁出了中關村民營科技的第一步。青年人穿起了喇叭褲,朦朧詩、流行歌曲受到激烈的爭議。還有六萬多人參加了一場雜志上的大討論: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一部電影《廬山戀》大受歡迎,此后廬山為它建立了一座專門的電影院。這一年,國家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鄧小平提出了小康的理想,中國出現了經濟特區。
建立經濟特區
1980年2月16日,是農歷庚申年春節。
這一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年頭,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上演《鐵臂阿童木》
在城市里,一群人圍著一臺電視機的情景十分常見,這個時候的電視機大多是9英寸或14英寸的黑白電視。上一年底開始上演的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是此時孩子們放學后最急切的期盼。
10月22日,中國引進的第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在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建成,這條生產線可以生產14英寸和22英寸彩色電視機。22年前,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同樣誕生在這里,也是在這一年,中國第一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誕生,它就是中央電視臺的前身。
年輕人留長發戴蛤蟆鏡
這一年,年輕人最喜愛的歌曲中,有一首是音樂家谷建芬創作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中充滿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對二十年后新生活的期盼。
在上海南京路上,理發館里的發型樣式多了起來燙發受到愛美女孩的青睞而在上一個猴年,理發業曾被規定要抵制各種奇型怪發,大多數女孩子不是梳辮子就是齊耳短發。十二年后的街頭,人們的面貌已經悄悄改變。
這時候,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仍然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四大件。在鄉村的迎親隊伍中,作為嫁妝的自行車,被鄭重地馱在另一輛自行車上。
李谷一演唱《鄉戀》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恢復排演老舍的名劇《茶館》,北京城掀起一股《茶館》熱。隨后,《茶館》到歐洲和日本巡回演出,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
在名為《三峽傳說》的電視片中,李谷一演唱了主題曲《鄉戀》。這是一首面對三峽旖旎風光傾訴鄉愁的抒情歌曲,演唱中李谷一運用了“氣聲”,引起巨大爭議。有人對李谷一演唱時離麥克風的遠近、喘氣次數的多少、打擊樂器的伴奏一一提出商榷,認為她嚴重模仿了西方和港臺的黃色唱法。
三年后,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上,李谷一第一個登臺,唱完《鄉戀》之后,又一連演唱了六首歌曲。
《廬山戀》轟動一時
這一時期,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在青年人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影片改編自張弦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對農村青年的愛情悲劇。在一個封建意識濃厚的小山村,豹子和同村女孩存妮秘密相戀,被村里人發現之后,存妮迫于壓力自殺,豹子以強奸罪被捕入獄。影片開啟了人們正視人性,謳歌愛情的時期,片中吟唱愛情的主題曲風行一時。
進入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人們著裝的色彩豐富起來。這一年上映的故事片《廬山戀》轟動一時,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成為年輕人談論的話題。
農民開始包產到戶
五月,鄧小平發表講話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1980年年底的時候,鄧小平為人們描繪了在本世紀末實現人均生產總值800到1000美元的目標,他把這個目標稱之為“小康”。
這年秋天,王本躍種棉花收入8100元,成為小王莊大隊的冒尖戶。年末的統計表明,在中國農村,仍然堅持原有制度的地方產量不增不減;包產到戶的地方增產30%到50%。
農歷年過去之后,高唐縣在王莊大隊召開現場會,要求“戶學王本躍,隊學小王莊”,很快,高唐縣全部實現包產到戶。
中關村出現第一
家民辦科技機構12月23日,北京中關村的街道上悄悄掛出了一個牌子——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兩間簡陋的木板房,十幾個利用業余時間工作的人員,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