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個月,有關房地產市場的信息不少,兩會召開,政府經濟報告發布,物業稅試點城市消息披露、二手房按揭對“小而老”房子繼續加嚴,網上登記備案又設立了新的規矩。在“以三個為主”的房地產大政方針指引下,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在市場總體判斷平穩的前提下,周遍市場的一些變化及開發商和消費者心態的一些
變化,仍然使上海樓市在區位、產品類型、價格區間等局部范圍內存在變數。
開征物業稅可能改變投資理念
收繳物業稅的說法去年已經在樓市掀起小小波瀾。取消包括房產稅、出讓金等,改為一次性收繳物業稅。按照業內估計的時間表,物業稅可能在10月左右推出。目前一些城市已經開始推廣或試點,包括北京、重慶、廣州等。
實行收繳物業稅后,對樓市的影響不是來自于自用型住房,而是來自于投資性購房。上海中心城區地段的商用投資價值相對較大,包括住宅物業和商業辦公物業,如果物業稅開征,等于就是大家俗稱的“賤買貴用”,投資成本增加,回報降低,投資者的熱情可能受到影響。
開征物業稅會降低房價嗎?這是普通市民比較關心的問題。記者詢問幾位開發商,他們認為,開征物業稅后對房價影響不大,房價中土地出讓金的比重并不高,物業稅的推行減少了部分土地出讓金,但不足以使房價降下來,因為維持房價的穩定最主要的購買力來自于自住型,這些自住型的購買者對穩中有升的上海市場有一個基本的預期。但是對投資型物業購買者而言,今年如果開征物業稅,中高端市場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上半年有惜售心態 下半年可能放量
一般來講,由于春節的關系,每年的1至3月份是房地產市場的淡季,如果要開盤,開發商一般也至少要等到3月下旬。一些項目有惜售心態,因為上半年推出量本來就比較少,開發商如果期望盡快結束項目,目的在于拿下面的地。如果后續開發用地不落實,就很難再開發新項目,因此上半年可能會出現惜賣的情況,“不著急,慢慢來”。估計下半年可能有一個集中放量階段。
另外,一部分實力稍欠缺的開發商從資金方面考慮,必須將產品迅速投入市場,最大限度地縮短生產周期,用銷售回款解決后期的大需求量的資金。因此這些項目最在乎銷售速度,多采用低開高走的銷售策略。
開發商:充分發揮土地價值消費者:買物業最省心
開發商都說拿地不容易,今后能不能獲得土地心里沒底,所以在開發現有土地的過程中,特別想把土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這是開發商的普遍心態。但是開發商也有難控制的東西,就是節奏感,繳了土地出讓金,金融政策又偏緊,所以有的開發商一方面希望用速度從市場上找資金平衡,一方面又希望多磨磨,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出優秀的作品。
從產品層面看,現在拿地不容易,今后的機會未必有太多,開發商的利潤無非從幾個方面想辦法。一個是前期成本,另外就是從產品、服務上挖掘樓盤價值,特別是中心區或者城市規劃中具發展潛力的地區,開發商更是動足腦筋將產品做精。
從消費者心態來講,目前投資品種不多,升值難料,所以,大家干脆買房,覺得買物業是最省心的事。物業投資的概念已經逐漸在市民中建立起來。
商業地產究竟還有多少空間?
大概從2003年開始,人們投資物業的視野逐漸擴大,以商鋪和小戶型酒店式公寓為代表的商業地產受到市場歡迎,尤其是商鋪,升值超過人們的預期。2004年,商業地產競爭已經很激烈,估計今年會更加激烈。主要原因是,作為新利潤空間的大量商業地產希望出售,特別是大量新建小區的配套社區商鋪,增加了這部分產品的供應量。過去很多商戶找個經營場所不容易,現在是開發商求他們進來,希望用商鋪拉動住宅的增值,帶來新的利潤空間。因此,一方面商業地產市場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繁榮,另一方面,這種繁榮也意味著商業地產市場對投資者的回報會降低,甚至會出現投資失敗的例子。值得關注的是,如同住宅供應需要合理結構,商業地產的開發也需要注重結構和供應量的配置,在一些社區商鋪中,由于開發商要快速銷售,快速變現,造成商業布局缺乏系統的規劃和策劃,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空置。
文/許國萍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