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丁海軍)中國消費者協會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2004年農用生產資料類的投訴比上年上升了10.7%。
這位負責人說,農資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民一年的收入甚至日常生計,尤其是種子、化肥、農藥涉及的面廣、農戶多,如果出現問題,往往容易演變成群體投訴,影響農村的社
會穩定。農村消費者投訴反映的主要問題有:
農機質量差。多次修理不好,耽誤農時。去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額敏兩縣的9戶農民投訴反映某品牌的拖拉機質量問題頻出,給他們造成了很大損失。
化肥、種子、農藥魚龍混雜、隱患多。主要表現在:標注虛假成分,產品包裝和說明書不規范;進貨渠道來源不明,質量低下;市場經營混亂,違規生產和銷售現象普遍;消費者得不到所購商品的正確使用方法或根本得不到真實信息。去年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消協連續接到3800多名農民投訴,反映他們購買當地種子公司的玉米種,造成4500多畝土地顆粒無收,經調查,系種子裝袋時“張冠李戴”,致使農戶利益受損,當地消協與經銷商和生產商多次協調,最終達成賠償受損農民人民幣100萬元。
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訴訟難困擾農村消費者。出現問題后,產生的原因難以確認,而對實物檢測或到現場鑒定費用大,加上訴訟周期長、成本高,以及消費者信息上處于嚴重不對稱、專業知識匱乏等因素,農民的經濟損失不易得到賠償。
農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由于農民自身掌握文化水平和科學知識有限,加之警惕性不高,很容易上當受騙。購買農資往往到當地無資質、無質量保證的經營者手中購買,又不注意索要說明書、發票等憑據,致使維權時舉證艱難。
農資經營者的誠信度不高。經營農資的人很多就是當地的農民,缺乏合法經營的主體資格,加上其小本經營,經濟實力弱,難以承擔相應的售后服務和損害責任。農機生產商數量多、規模小,在售出產品后出現問題往往采取推諉、躲避的辦法,造成農民間接損失擴大。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