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占峰
最近,北京有位政協委員提出要在北京實施“外來人口準入制”,作為“外來人口”中的一員,這讓我想起了孩子常常對我的提問:爸爸,為什么我不能和同學一起在北京參加高考?為什么外地學生考北京學校要高出許多分數?為什么……我不知如何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我說,中國正在改革開放,許多
事情需要一點一點改進,現在外地學生的贊助費不是已經不要了嗎,等你考大學的時候,北京的政策一定會變好的。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我的話她聽了,但并不全信。轉眼間,孩子就要參加高考了,她的愿望能實現嗎?我不想欺騙孩子。
現在,外地人員來京工作的種種限制已經減少了很多,可在外地來京人員的子女考大學問題上,還依然保留著一道結結實實的障礙。我認為,這既不明智,也不科學,更是不負責任的。其實,從長遠來看,這個政策并沒有給有北京戶口的學生帶來多大的好處,相反,卻在外地來京人員的子女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一道難以抹去的創傷。孩子經常問我,為什么不能在北京和其他同學一樣參加高考,問我為什么外地學生考北京學校要比北京同學高出很多的分數,我無法解釋。孩子們無法選擇出生地,但出生地怎能是劃分孩子們享有權益多少的依據?
如果說這個政策是為了保護北京的學子,那么,正說明了這個政策存在區域歧視;如果說這個政策是為了保護落后地區的學子,那么,靠高考保護落后地區也是不妥的。真要照顧落后地區,就應該在小學和中學的資金和師資投入上加大力度,讓落后地區的學子在起點智力和能力上,提高到和發達地區相當的水平。而靠高考人為地劃圈照顧某個地域,則完全是計劃經濟思維下,缺乏科學性和責任感的拍腦門做法。必須強調:孩子無法選擇出生地,但是,出生地不應該是受到歧視和不平等待遇的依據。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原來的工作單位在外地,曾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和1992年全國青工競賽一等獎。1998年來北京開始探索互聯網與信息服務業的應用,現在開發出了非常受中外企業歡迎的網絡數據庫系統,并將在2005年3月推廣應用。可以說,從來到北京的那一天起,我的家庭和事業都已經落在了北京,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為它的繁榮和文明而驕傲,也為它的每一點不足而著急。其實,在信息技術發展如此先進的今天,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取消區域限制的能力和手段。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改革的全過程,對各種改革政策無怨無悔,現在最希望的,就是陳舊的、不平等的政策別再傷害我們無辜的下一代。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