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五日電題:從統計數據看甲申中國經濟
作者俞嵐 王永志
今天,國家統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各界關注已久的二00四年中國國民經濟各項指標。
從李德水局長口中一連串的統計數據看,二00四年,中國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國民經濟
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經初步核算,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九點五。從一九七八年至去年,中國GDP平均增長達到百分之九點四,如此高位運行,環顧全球,堪稱獨步。
農業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糧食單產和當年糧食增產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并扭轉了一九九九年以來糧食生產連續五年下降的局面。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改善,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首次突破一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的盤子大了。
市場物價漲幅有所提高,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百分之三點九,但年初所擔心的大幅度通脹并未出現,其中還有上年的翹尾因素。消費市場穩中趨活,石油及其制品和通訊器材等批發零售業務增長速度較快。
外經外貿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額超過一萬億美元,進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即外貿依存度達到了百分之七十的歷史新高。國家外匯儲備超過六千億美元,當年增加超過二千億美元。
此外,二00四,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特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近三千元,是一九九七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而城鎮就業情況則有所改善,在新增就業人數大大超過預期的情況下,實現了失業率比上年下降零點一個百分點的良好態勢。
應當說,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經濟整體運行狀況還是相當不錯的。“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措施基本實現了“熨平經濟波動,防止大起大落”的目標。
但是,從長期穩定發展的角度來分析,高位運行的GDP增長率背后,尚存不少隱憂。
首先,經濟增長方式仍屬粗放型,固定資產投資過熱苗頭并未得到完全遏制。這就導致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約束問題日益突出,煤、電、油等運行相當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二,糧食生產雖然大幅度增長,但是仍然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糧食總量跟消費量相比依然還有缺口,二是糧食結構不合理,玉米的產量較多,而大米,特別是梗米還不充裕。
其三,百分之七十的外貿依存度意味著中國經濟受到外來沖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石油進口增長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四點七。戰略物資進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對中國未來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此外,中國電力資源事實上并不缺乏,發電總裝機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的總和。但因經濟結構不合理,高能耗工業太多,工業耗電占了百分之七十四,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甲申年行將過去,雞年即將來臨。中國已走過以GDP數據論高低、論好壞的過程,誠如李德水所言,中國將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沒有可持續性。通過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推動改革開放和建設和諧社會多管齊下,中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可期。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