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04年3月沈陽市確定的首批不可移動文物的“英美戰俘營原址”保存最完整的部分——戰俘營圍墻昨日下午慘遭拆除,原因是把圍墻當違建了。作為文物,任何單位都不能對其破壞及拆改,而且按規劃今年要對“戰俘營原址”進行掛牌和“修舊如舊”。那么,有關部門在拆除“戰俘營圍墻”前知不知道它是文物?知不知道它
已列入“修舊如舊”規劃?在拆違前都要履行哪些手續?有沒有進行拆違論證?把好端端的文物拆得面目全非,有關部門該負何責?
一聲嘆息:眼看著東方“奧斯維辛”面目全非
“轟隆”,昨日下午3時許,“英美戰俘營原址”處隨著一聲聲震響,巨型鏟車將推倒圍墻產生的磚頭倒入平均幾分鐘就趕來一輛的“太拖拉”貨車里。五六名工人正在忙碌著,一名工人說,今晚這里要收拾干凈。
“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會長張一波教授、“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常務理事、中捷友誼廠高級工程師鄧永泉等人于昨晚5時聞訊趕到大東區青光街27號(英美戰俘營原址)看到,一輛輛“太拖拉”滿載著拆除的磚頭揚塵而去,他們為有東方“奧斯維辛”之稱的戰俘營原址的面目全非而嘆息。
一大問號:施工負責人竟不知道這是文物?
向記者提供這一信息的是“遼寧九一八戰爭研究會”常務理事、中捷友誼廠高級工程師鄧永泉。1955年,他分配到中捷友誼廠,當時所住的獨身宿舍就是戰俘營原址。他說,戰俘營的圍墻現在就剩這處最完整,有300多米長,當年戰俘營東西窄、南北寬,長400米左右,寬約200米。戰俘營設有三道鐵絲網,分別布設在高高的圍墻上、過道上、工廠周圍,F在的這處戰俘營南墻,三分之二已經被拆了。
記者在施工現場找到一名負責人,他稱自己是大東區小區辦的,接到任務,正在拆除違建房。記者問,你知不知道這是戰俘營原址,是文物保護單位,他疑惑地問,是嗎?接著說他也是受雇的,按照規定辦事。
一大物證:居民紛紛從瓦礫中撿老式磚頭拿家收藏
作為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建立的最大的英美戰俘集中營的舊址,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親眼看到,從1990年開始一直有金發碧眼的戰俘營幸存者及其家屬來回訪故地,尋找物證,探望當時與之共患難的沈陽工人。不少居民都對原址被破壞感到惋惜。一些居民紛紛掏出塑料袋從瓦礫中撿一塊老式磚頭拿回家收藏。
記者拿起一塊老式磚頭,發現與現在的磚不一樣,全部是沉甸甸的水泥磚。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那是因為日本人擔心戰俘逃走,特意制作的水泥磚頭。記者發現有的居民還特意記下了運磚頭“太拖拉”的車號,記者詢問了一名司機,他說殘土將被運到東陵區的一處垃圾站。
一個警示:戰俘營遺址告誡人們要熱愛和平
張一波教授說,至今已有幾十名戰俘幸存者及其家屬從大洋彼岸來沈。這些幸存者都已是風燭殘年,數量極少。目前戰俘營遺址已面目全非,能基本保持原貌的,也只剩一棟宿舍,舊址保護迫在眉睫。他強調說:“這是沈陽又一個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文物,它是沈陽人的,更是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人們的!
他說:“我國至今沒有一個集中營遺址。將英美軍戰俘集中營舊址保存并建成紀念館,是對歷史負責。英美戰俘營的遺址,作為日軍侵華罪證,會讓全世界人民記得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告誡人們和平的重要性。”主任記者 王志東/文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