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1月3日專電(李灝、林平海)近日,記者就校園消費這一敏感話題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等幾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貧困學生大多生活簡樸,學習勤奮刻苦,成績一般比較優秀;而富裕學生一般花錢大手大腳,成績不太突出。
&nb
sp;
可是并非所有的貧困生成績都好,華南熱農大的邱副書記說,在他們學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貧困生學習成績不見得就好,反倒有些富裕學生成績不錯。而針對兩種觀點同學們各有說法。
海南大學的王同學說,自己來自西南部的一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薄弱,和那些家庭條件好、基礎教育好的同學相比,自己肯定就占下風了。他說,在很多周末和節假日,有錢的同學結伴出去玩,他還在自習室里苦苦學習,可英語四級考試他才考了50多分。
海師大外語系的伍同學說,由于生活所迫,貧困生需要為解決溫飽花去大量的時間勤工儉學,這樣勢必會耽誤時間影響學習。海大的郭同學說,他算是個富學生,用著近萬元的筆記本電腦,他認為自己眼界開闊,涉獵廣泛,掌握的知識遠比那些一味死讀書的貧困學生多。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專家申自力說,人的潛意識里總需要獲得一種自我滿足、自我價值的肯定,貧困生由于經濟上不能得到滿足,得不到肯定,他們就通過學習成績來實現自我滿足,這是一種普遍心理。
這份問卷調查還顯示,貧困生交的朋友和自己情況類似的占了49%,而在家境富裕的學生中,這個比例則占到了63%。
海師大的黃同學是貧困生,有件事讓他刻骨銘心。大一的時候,他應邀參加一位富裕同學的生日聚會,大家都出去選購禮品。如果買一件上檔次的禮品要花去他一個星期的生活費。最后,他找了一個借口逃開了,從此以后,他就有意識地不再和有錢的同學交往了。
海大的楊同學也是個貧困生,他說,貧困生一般較少參加同學聚會等活動,因為他們擔心這樣要花錢,所以會刻意回避。日子一長,同學們就會對其產生“性格孤僻、自卑”等感覺,而貧困生自己也會產生一種被大家孤立、忽視的感覺,所以他們更傾向于和自己經濟條件相差無幾的同學交往。
海大的富裕生郭同學說,富裕學生的交往圈子往往是與他經濟水平差不多的,但他們根本沒有看不起貧困學生,只是消費檔次不同,無形中會刺傷個別同學的自尊心。
在統計“如果你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你眼中的貧困生是怎樣的?”時,大多數家境較好的學生認可了貧困生的“學習刻苦努力、生活簡樸”,但是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貧困生一般比較“內向”“小氣(吝嗇)”“自卑”“性格孤僻”。
華南熱農大的李同學說,有一次自己和貧困生一起坐車出去,他恰好沒有零錢了,但是同行的那個貧困生卻只付自己的,搞得他很尷尬。。
而在統計“如果你是貧困生,你認為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的問題時,記者也看到“高傲”“自負”“有優越感”“生活散漫”“不學無術”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對于這樣的感覺,海大的林同學深有所感。他說,家境富裕的學生憑著家里有錢,花錢大手大腳。他的一個有錢的同學學習上一塌糊涂,但花錢如流水,為了追一個女孩子,給對方買價值數千元的名牌手機連眼都不眨。
對于這種現象,海師大心理學專家申自力說,貧富學生對彼此不同的認識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經濟上的差距帶來心理上的落差,所以有時他們看問題可能會比較偏激一些,貧困生更愿意和自己情況類似的學生走在一起,而經濟較好的學生也更傾向于和經濟好的學生交往,也有相互交往成為好朋友的,但畢竟是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