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1月3日專電(李灝、林平海)近日,記者就校園消費這一敏感話題在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等幾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貧富學生的心理差距更大程度地體現在性格上,在本次調查中記者發現多數貧困學生鮮于參加集體活動和社團組織,而富裕學生一般表現積極,樂于參加
公眾活動。
海師大物理系的李同學說,在他認識的同學中,貧困生一般比較內向,性格上有些自卑。在他的印象當中,貧困生很少參加系里和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但是他們一般都有比較強烈的自尊心,一提到錢就相當敏感。海大的傅同學說,自己身邊就有一些貧困生,但是他們的表現卻不大一樣。有些貧困生非常上進、自強、自立,但是有些貧困生,特別是一些女生卻心胸狹窄,見不得別人好,整天怨天尤人。
海師大政法系輔導員李老師說,學校的一些團體中,很難看出貧困學生多還是富裕學生多。但是一些同學透露,在學校的各個團體中,富裕學生的比例要遠遠高于貧困學生。在本次問卷中不少同學寫到,相比較而言,富裕學生性格外向開朗,沒有經濟上的后顧之憂,他們的表現欲更強。另一部分同學寫到,由于家庭的富裕,富裕學生有一種優越感,甚至以此為榮,看不起人。
“相對富裕學生而言,貧困生更應該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有些貧困生因為自己經濟拮據而自卑,不愿意和同學交往,導致被同學孤立,從而更加不愿和同學交往,最后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但有些貧困生卻以貧困為財富,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努力學習,奮力拼搏,以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品行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尊重。”海師大中文系林同學的一番話讓記者動容。
大學即是小社會。社會經濟結構的分化在高校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象牙塔”中的“驕子”們也真真切切地生活在這種差距之中。
海師大心理學專家申自力指出,高校貧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社交、性格等方面的差別,和他們實際的經濟狀況不無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家長、社會都要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海師大政法系的楊煒豐同學是該系的團委副書記,作為貧困生的他剛剛通過該系的國家一等獎學金審評。他說,貧富其實是身外的東西,關鍵還是看自己,擺正心態,什么都可以做好。或許,他的一番話能給我們的調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