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送我折疊賀卡,我就不能只送你明信片;去年別人先送了我禮物,今年我就要早點回送爭取主動……新年到來前的最后一周,中小學生之間的“禮尚往來”達到最高峰,學生在禮物問題上的大費周折,竟然透露出幾分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
有
送必還還禮講究
黃浦區一小學五年級的張同學今年已收到30多張賀卡,但有幾張自己都收得有些意外,“因為平常一點都不熟悉,可人家送了就肯定要還。”今天是學生收送新年禮物的最后時刻,學校洪老師對記者說,最后一天賀卡肯定滿天飛,根據往年經驗,最后一天所有學生都會把回贈的賀卡送完。
回送的賀卡規格都有說法,“只能一樣或者更好,如果別人送了精美的折疊卡,自己只回送明信片,收卡同學肯定會不高興的。”根據張同學的介紹,學生贈送卡片和禮物的精美程度往往也與他們和自己的親疏關系相對等,同一“級別”的朋友收到的賀卡往往是一個系列的。
“人情公關”由來已久
從節儉和環保的角度,許多學校已不提倡互贈紙制賀卡,但一般不會嚴厲禁止。“不讓送賀年卡,還會送新年禮物、請吃請喝。”楊浦區某小學方校長表示,學生的“人情債”問題由來已久,新年階段,一名中小學生在“人情”上的平均花費在20元到數百元。
本市城北一所中學的奚老師告訴記者,一名初二學生因為過于鋪張請客被學校批評,這名學生倒直言不諱,說交朋友實際上也是“人情公關”。事實上,新年階段的禮物贈送最能表現學生的心態,一名學生收取賀卡和禮物的多寡,實際上就能體現這名學生的人氣指數,學生干部、成績好的學生通常會收到更多祝福。
“實用主義”受家長影響
本是表達友誼的新年祝福,緣何沾染“市儈”習氣?學校老師認為社會大環境是主要原因,家長的言傳身教更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奚老師告訴記者,年節時期家長們都會交流有關送禮的話題,即便飯桌上也會討論送禮回禮多少合適、該送什么樣禮物的問題,甚至有家長主動給學生灌輸“要和同學搞好關系,必要時候花費一點沒關系”。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照搬成人世界的實用主義法則。
(記者閻云飛)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