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音樂教育對文化課有促進作用
作為副課,音樂課被大多數人視作語數外之外的“調劑課程”。而在初三、高三畢業班,這種“調劑課程”接近“下課”的境地,音樂課有名無實幾乎成為慣例。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一門心思為升學,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然而專家們的回答正相反。
有關權威人
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呼“畢業班更應開設音樂課,別因成人的短視誤了孩子!”
學校現狀 音樂課能讓則讓
在升學的壓力下,畢業班的音樂課流于形式早已不是稀奇事了。課程表上的音樂課雖然存在,但實際上,音樂課不是上自習就是被其他一些學科老師所占用,音樂課形同虛設。在某些畢業班生源并不優秀的普通學校中,迫于升學壓力,學校對于類似音樂之類的高考外課程能不排則不排,能借用則借用。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對這種做法也是高度認同。一名高中生的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一些在音樂上有造詣的孩子可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參加高考,相對來說文化成績不需要很高。但是對于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還是需要通過傳統的高考科目來取得進入大學的通行證。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課對孩子升學毫無幫助,而且占用了寶貴的復習時間。
專家說法 放松腦波8-1>8
全國中師音樂教材主編,參與兩次課改教材編寫的陳學婭對此現象表示擔憂。她在接受采訪時直言,這是大人的一種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短視行為。她介紹說,最新研究表明,人們在集中苦讀的時候容易產生β波,即“緊張而集中”的腦波,此時不僅效率不高而且大腦處于疲勞狀態。可是當人受到一些優美音樂刺激時,腦波則表現α波,即“放松而集中”的腦波,有助于記憶和思維。而且科學實驗也證明兒童在聆聽優美音樂時,記憶力可以提高2.74倍。
數年前,清華大學的學子從自己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8-1>8。即從8小時的學習時間中抽出1小時來從事藝術活動,其效果比8小時的埋頭苦讀好得多。這樣的時間經驗正是基于科學的理論基礎。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說,在傳統學科教學中適當運用藝術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陳學婭認為,二期課改新開設的《藝術》課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有助于健全孩子人格。對于畢業班學生來說,音樂教育對于他們的文化課其實是有促進作用的。
成功案例 音樂提升學習成績
在浦東元培學校,其實已有音樂教育提升文化課教學的成功案例。該校的前身是一所普通中學,在整個新區92所中學中排89名。兩年前成為音樂特色學校后,音樂教育被創造性地運用到美術、科學、語文等各種學科教學中,課堂上學生們和著音樂背唐詩,配著舞蹈學課文,而且學生每人會演奏一件樂器。當學校文化課成績上升至全區排名25名左右,甚至一度進入前十名時,家長們的反應是既高興又有點驚奇。
“音樂是可以塑造人類心靈的!”該校書記張巍一言以蔽之。張巍說這話的根據源自于實踐中的一組數據,該校前身的那所普通中學里,一些學生之間經常發生“拗分”事件,當音樂教學運用到這些曾經的“壞學生”身上后,學生有明顯的進步。
之前那所普通中學最后一批學生畢業離開元培學校的時候,平均成績從全區中學生成績倒數5名之內提升到中上水平,而且再沒有一起“拗分”事件發生。 (晨報記者李芹)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