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夏,杭州路四方鐵路工廠對面,原日本小學校舍成立“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高工”)。它相當于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或中專。說它是“高級”,是創辦人尹致中沿襲日本教育的提法,并不是高等教育。青島高工的成立,為青島職業教育及培養工業人才立了個大功。其中,尹致中功不可沒。尹致
中少年時隨一駐青日籍企業家當學徒兼保姆,此人精明強干,能吃苦耐勞。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從內地返回青島,他深知中國工業之落后,職業教育的迫切,從而在忙于企業、政界事務之余開辦此校。青島“高工”依據青島工業情況,開辦機械、紡織、化工三個專業科目。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第一期入學生適逢畢業,經短期在濟南培訓后,大部分分配在青島市,成為當時青島各工廠的高級知識分子,在青島紡織廠、橡膠廠、染料廠等廠成為“高工幫”。筆者曾是當年的高工學生。高工的課程設置分三類:一是語文、數學、物理等基礎課,二是專業基礎課,如化工專業的有機及無機化學、化學分析等,三是屬于“高工”特色的有青島工業結合的專業課,如化工的造紙、印染、染料、玻璃、皮革等專業課。
筆者認為“高工”的辦學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學生的實踐,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二是在校學習專業課多,知識面廣。
青島解放后,青島市軍管會工礦部(掌握青島工業等事務的權力機構),很重視青島市惟一的工業職業學校。除了從當時張店新華制藥廠派干部、工業工人接收青島“高工”外,還特派博山市工礦部部長張協和負責青島“高工”的今后發展。張協和屬于當時思想“前衛”的領導干部,想法大膽,雷厲風行。僅兩個月時間,他就主持山東省濟南、青島、濰坊等地的六個中專及職業學校合并,成立山東工業專科學校。1950年,山東工業專科學校又升級為山東工學院。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