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2004年我們的財政政策已經趨向穩健,并已經在積極之名下行穩健之實。主要表現為,逐步降低擴張力度:赤字率由2.7%降為2.5%,長期建設國債由2003年1400億元降至2004年的1100億元等,同時適時調整了財政支出投向:除在建工程續建、公共服務與公共物品欠賬外,在財政支出還重點支持了重大改革舉措的出臺,這些
舉措包括:推進稅制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預算管理改革等三項改革,以及完善教育、公共衛生、收入分配、公共管理體制四項制度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在最近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論壇》上指出,財政政策應該“在改革中轉向穩健”。他分析說,只有財政本身的改革和以財政為依托推進的改革到位后,穩健的財政意圖才將有可能得到實行。
2004年5月,財政部長金人慶發表談話談到,財政政策將由“積極轉向“中性。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拉開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的帷幕。12月7日金人慶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對“穩健財政政策給出定義:1.即經濟學的“中性財政政策;2.穩健財政政策核心為:松緊適度;3.其標志是“雙減:減少赤字、減少長期建設國債。
但高培勇認為,事實上,2004年我們的財政政策已經趨向穩健,并已經在積極之名下行穩健之實。主要表現為,逐步降低擴張力度:赤字率由2.7%降為2.5%,長期建設國債由2003年1400億元降至2004年的1100億元等,同時適時調整了財政支出投向:除在建工程續建、公共服務與公共物品欠賬外,在財政支出還重點支持了重大改革舉措的出臺,這些舉措包括:推進稅制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預算管理改革等三項改革,以及完善教育、公共衛生、收入分配、公共管理體制四項制度建設。
高培勇說,較之積極之名穩健之實的2004年,2005年將是穩健財政政策“名實合一”的一年。但客觀操作空間有多大值得研究。他說,為保持政策連續性,即便明年,財政赤字也不會少于3000億元,比今年的3198億元僅減少198億元,赤字率從2.5%降至2%,控制赤字最多有200億元左右;長期建設國債也不會減很多,1100億再減300億仍為800億元,兩個“雙減難有大作為。
高培勇認為,經濟運行中,只要長期建設國債不消除,就仍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能做到的只不過是逐步減少擴張步伐。而國債的消除只能是漸進過程。制約原因有三個:一、龐大的在建工程需要大量的后期投入;二、為保證較高增長率國債投入很大程度上成為經濟的依賴;三、目前已形成了與長期國債命運密切聯系的地區、行業、人群的既得利益格局。
2005年國債還要繼續保持,仍然有較大程度基于同樣的制約原因:1.政策需要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國債項目的投資建設有建設周期,在建、未定工程尚需后續投入;2.在經濟高速增長和部分行業、項目對國債資金依賴較大的時候,收油過猛會對經濟造成較大負面沖擊。
高培勇說,當加大國債發行,將財政政策調為積極時,很少有擔憂反對之聲,這是因為是在存量不動情況下增加投入,大家都有利益。但由積極轉向穩健,由增量觸及存量,因為所涉及到的既得利益,肯定會有阻力。既得利益的圍堵是政策轉向要面臨的最大制約難題。
除此之外,高培勇說,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確實也有許多“短腿的事情還要做,保持一定的赤字規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資源用于增加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公共領域的投入;同時,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調控能力,有利于主動地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形勢。
穩健財政政策的實際內容,金人慶解釋為16個字: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金四點實際操作空間有多大?以上所列制約因素如何化解?分析當前形勢高培勇做出的判斷是:真正有可能進入操作層面的主線,在于推進改革。以改革促增長,以改革促發展。加快體制轉換步伐,鏟除各種行政性手段借宏觀調控之機“復歸的土壤。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問題,消除體制缺陷,改變結構失衡,完善體制。即:通過改革實現財政支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
他說,推進改革是一個很好很適當的選擇,從中可獲得的效益很多。同時他認為,從比較效應分析:這些錢終歸要花,把錢用在支持改革舉措出臺的支出上,擴張效應相對較小,也可避免在收入增長和支出膨脹之間形成“直通車。
高培勇說,推進改革,事實上是財政政策的優勢。回顧改革歷程,我們有財稅改革先行的傳統。27年來,改革初期可以說就是減稅讓利帶動的。1994年,稅制改革又帶來改革轉型和制度創新,今天完善體制仍要靠財政改革推動。
高培勇指出,推進財政改革可能的作為空間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財政自身的改革。其中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啟動新一輪稅制改革:其一,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改革,其二,農村稅費改革,其三,改革預算管理制度,其四,完善出口退稅機制。
另一方面,是由財政支持推進的改革。主要內容包括:1.教育體制改革;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3.醫療衛生制度改革;4.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主要著力點應當在于,尋求改革的快速推進。
有媒體說,2005年是改革年。高培勇認為,這種改革很可能在財政轉向背景下找到啟動契機。為此應從擬議進行盡快地轉入亟待進行的改革事項,并優化方案、破解難題,加快各項改革方案的啟動步伐
他說,改革將是“一舉兩得:財政政策轉向穩健,經濟體制得以完善。(劉黃)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