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許群 潘一峰
日前,一份沉甸甸的報告——《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擺到了浙江省主要領導的案頭。這份報告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浙江GDP高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報告指出,耕地銳減、能源緊缺、環境污染、投資代價日趨加大已經成為浙江省面臨的"成長的煩惱"。
用"高速列車"來形容浙江近年的經濟發展并不為過。從1978年到2003年,浙江省GDP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3.1%,預計今年GDP將突破1萬億元。然而,這個孕育了500萬浙商的經濟大省,并沒有在高速增長中迷失,在經濟繁榮中頭腦發熱,而是可貴地保持著一份清醒。該省一位主要領導說:“發展是硬道理,亂發展沒道理。應該清醒地看到,浙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既有要素緊缺這類‘成長中的煩惱',更有粗放經營這類‘發展中的誤區'。因此,進一步的發展不能再以GDP論英雄,而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和諧發展!
所謂的"亂發展",就是不顧環境、不講條件的盲目發展,其結果,必然在發展的同時,付出污染環境、大量消耗資源與能源等沉重代價。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浙北某個欠發達的縣,眼見自己在長三角處于落后狀態,于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不顧自己地處山區、土地資源緊缺的實際,大搞開發區建設,圍繞著省級開發區,一批鄉鎮也動手"點火生煙",全縣出現大大小小幾十個工業園區。一些干部誤以為,圈起場子、建起廠子,就找到了發展的捷徑和靈丹妙藥。幾年下來,該縣GDP與財政收入都有相應的增長,但卻毀壞了生態,也污染了環境,結果不僅外商不來了,入區的企業也流失不少。其后,該縣吸取了教訓,注重保護生態,發展毛竹經濟、生態旅游等自身優勢經濟,逐步成為太湖流域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強縣。
為經濟增長付出代價的,決不僅僅是浙江。曾經一段時間,為了追求GDP高增長,一些地區從省里到縣里,層層壓指標,將GDP作為考核部門"一把手"的唯一指標。不少地區盲目和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卻忽略了經濟社會的均衡和諧發展,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實際上,在GDP較快增長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有更多的追求,例如:優良的環境、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以及人的健康生活。走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成為我們的不二之選。
浙江省通過經濟增長中的代價分析,試圖喚醒人們更強烈的"科學發展"意識。面對新的戰略機遇期,各地都應該像浙江那樣作一次"自我反省",更好地把握自身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新定位。
特約編輯:舒薇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