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兩位中國企業家在境外遇到“麻煩”。先是創維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黃宏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后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總裁陳久霖被新加坡警方逮捕。盡管兩位老總都已保釋,暫時免去牢獄之災,但他們的“麻煩”還是令人不安。
黃、陳二位,一位是民營企業的老板,一位是國有控股企業的高管。盡管
他們從事的行業不同,遭到的“麻煩”或出事的緣由也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他們都是在境外從事經營活動中,其所作所為與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發生了抵觸,有違法違規之嫌,這才被人捉拿,惹來官司上身。
在黃、陳二位之前,不少浙江鞋商也曾在海外遇到“麻煩”。今年9月,在西班牙東南部小城埃爾切市,一伙當地人燒毀了浙江鞋商的一輛裝滿產品的集裝箱車和一座倉庫,造成的直接損失達800萬人民幣。在此之前,意大利的羅馬曾發生過“焚燒溫州鞋”事件。非洲的尼日利亞也曾宣布將包括“溫州鞋”在內的若干中國商品列為“禁止進口”的商品。今年2月,在俄羅斯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場,由俄官方出面的一次“查抄”行動,導致中國商人的3000萬美元貨物被扣押。看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他們面臨的是一些前所未有的“麻煩”。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在海外遇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一些的確屬于對方的原因。但從總結經驗的需要來說,我們應該更多地找找自己的原因。比如,陳久霖違規炒作石油衍生品,一方面暴露出中航油內部監管的松懈疏漏已到了驚人的地步;另一方面,陳久霖本人對新加坡的法律也許一無所知,以為賠了錢不過是企業多了筆壞賬而已。殊不知人家的法律可不管你是不是國有企業,只要你違規違法就照樣抓你。
再比如,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按自由貿易的原則去競爭應該沒錯。但是,中國商人在參與競爭時也不妨“入鄉問俗”,多了解一下當地的情況。拿埃爾切市來說,那地方是西班牙的傳統制鞋中心之一,盡管制鞋工業已衰退,但當地仍有不少人家與制鞋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我們的商人一去,賣的鞋款式、質量都好,價格僅相當于當地貨的1/3(也有說僅1/4的),一下子把市場份額占領了一多半。在我們看來,這是成功地開拓了海外市場。但在當地人看來,這叫砸了老子的飯碗。所以,有人走極端,“打、砸、燒”,也算事出有因。
中國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走出去”的戰略,靠拓展海外市場來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這是沒什么疑問的。但問題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的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有足夠的應對各種“麻煩”的措施。
從目前看,中國企業迫切需要建立全球性的營銷網絡,專業化的海外貿易公司應該充分發揮作用,那種自產自銷、小打小鬧式的經營模式應該改變。
其次,政府有關部門、有關行業協會應加強法律咨詢、信息咨詢、外交幫助等服務性工作,讓企業感到有所依靠。同時,企業走出去之前也必須詳細了解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了解當地風土民情,做到知彼知己,有備而去。
第三,中國企業要努力創出自己的名牌,亮出自己的技術,讓人家心甘情愿地為你的產品掏腰包。僅憑著低價格的“大路貨”去搶市場,既有損聲譽,也無助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商人需要逐漸樹立大國的氣度和大公司的氣魄。走出去不單純是推銷商品,也包括在外辦廠、與人合作。利用國外資源,雇用本地員工,而掙回自己的利潤,這又何樂而不為呢?像現在某些小企業那樣,靠著三叔二姨、同鄉同村的人打天下,終究難成氣候。
說實話,當我們聽到中國的老板在境外被抓,總覺得這是很沒面子的事。(初建/文)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