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英語專業畢業生,連最基本的英文經典名著《雙城記》、《簡愛》、《傲慢與偏見》等都沒讀過,專業素養堪憂。”近日,在上海外文學會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主辦的首屆華東地區英語專業教學研討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名譽院長、博導何兆熊呼吁:高校英語專業發展必須回歸“本色”。不少與
會專家都深有同感。
“流行”語言訓練壓縮專業教育
何兆熊指出,目前,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存在一個誤區,即只把英語當作語言工具,進行語言技能訓練,而淡化了英語文化修養教學。如英國文學課程,按大綱要求必須學習一個學年,不少學校卻壓縮到一個學期,個別學校甚至把專業教學內容全部壓縮掉了。
目前,各種英語教育資源豐富,即使不讀英語專業,學生也能學會一口流利英語。這種情況下,忽視深層次英語文化修養熏陶,英語專業將毫無特色。出版界人士指出,一些英語專業畢業生缺乏英語文化修養,出版社不敢放手讓他們從事英文作品編校,最終定稿還要請老教授把關。
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可“異化”專業
近年來,“熱”了多年的英語專業,似乎開始轉“冷”。一些家長和學生認為,單純學習英語,畢業后將很難適應社會需要。為此,不少高校英語專業開始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之路,在英語專業開出金融、法律、新聞、經貿等方面課程,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何兆熊認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是英語專業發展方向,但這類課程不能“喧賓奪主”,影響專業課程的開設,否則英語專業有可能被“異化”成其他專業。
專家提出,英語專業必須堅持“本色”,同時調整畢業生“市場定位”,以培養高層次英語專門人才。只有具備比一般英語學習者更高的英語應用水平和扎實的英語文學文化基礎,英語專業畢業生才能獲得發展。
(金柯)
特約編輯:張慶德
|